“细水长流”是一种态度,90后雨果奖得主海漄热爱写作更热爱生活
新黄河  3天前 16:06

新黄河记者:刘瑞祥  

2023年10月,90后科幻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了“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殊荣的中国作家。当梦想照进现实,那个在下班路上“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的海漄,现在过得怎么样?科幻和文学是否还在源源不断给他灵感与力量?

海漄对新黄河记者说,经历过最初强烈的不真实感后,他很快就平复了下来。“或许是职业和性格的原因,我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总倾向于预想最坏的结果,这难免让自己显得有些谨慎和保守,但也让我的心态不至于大起大落,处事相对从容。也许它对心境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愈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作品的严格,是海漄一直以来的写作姿态。作为金融从业者,他正在以自己的节奏带给读者惊喜,而那些精彩的科幻故事,不断从生活的细节处萌芽,在他的脑海中汇聚。“任何创作,哪怕是虚构的科幻创作都脱胎于现实,我们需要经历,体验这个世界,才能获得世界对我们的反馈。而工作正是这种经历和体验很重要的一部分。”

写作不要急于求成,热爱才能细水长流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故乡的书店就在我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我个人曲径通幽的自然花园,这个花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现在我离开了故乡,在大城市做了一个非常平凡但很繁忙的工作,我们要忠于理想,也要面对现实。”这是海漄刚获雨果奖时说过的话,现在对于他来说,这句话依然适用。

海漄对新黄河记者说,“我将工作、生活和写作区分得很清楚,大部分时间在忙工作,只有晚上不多的时间用于写作。好在写作本身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把它置于生活的一角,不必占用太多空间,但却一直在那里,或许反而可以保持对它的热爱,细水长流。”

海漄这种清晰的边界感,或许也是保持专注的重要秘籍。正如他之前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谈不上智慧,我只是对自己的水平,对网络上起起伏伏的声音,算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罢了。”

海漄第一次写长篇,是关于“龙”的故事

谈到近两年的创作,海漄说,“从作者的标准看,我的产量还远远不足。2024年出版的短篇集中包含了两篇新作,之后几乎全部时间都用于长篇的创作了。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长篇,确实有很多感悟。”

海漄所说的长篇作品正是即将上市的《龙之变》。这部作品由海漄和银河奖得主分形橙子共同完成,相关推介中“科学幻想的语言,重写神话的语法”的介绍,让人充满了期待。

“这本小说时间跨度很长,我们决定共同创作一部小说的想法大概在2019−2020年左右成型,之后我们各自忙自己的事,但时不时会讨论一下关于设定,故事和人物的想法。直到2022年下半年,我们拟定了一个详细的大纲,才算开始真正落实写作。”海漄说长篇的写作是个体力活。

“2022−2023年,写写停停,橙子的速度比我快很多,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等我。到2024年,整整一年,我就完全没写其他作品,全心投入到《龙之变》之中去了。”去年年底时,该书初稿完成,又反复修改到今年四月份,才最终定稿。据海漄介绍,《龙之变》将于8月11日正式上市。

科幻创作,绕不过知识的储备和新的尝试

海漄说,在长篇写作的过程中,他有了许多心得,这让他收获颇丰。“对于我而言,之前写的都是短篇,而长篇在谋篇布局,故事节奏上要求更高,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点点摸索克服,我想这也是它耗费了较长时间的原因。”

海漄表示,在科幻创作中,始终绕不过的问题在于知识储备,尝试得越多,知道越多,往往越懂得敬畏,“我还有许多知识面是需要拓宽和了解的。”

在长篇写作付出了巨大精力后,海漄坦言,“肚子里的‘存货’消耗很大。近期应该会写一写短篇调整状态,接着大概需要多看看书,沉淀一段时间了。”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