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作家磐安“论剑”,共同探讨乡村儒学“活态传承”之源
新黄河  11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九月榉溪,古木参天,文脉绵长。9月28日,2025婺州孔子文化周在浙江磐安榉溪村这座有着九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拉开帷幕。当日下午,“乡村儒学活态传承的榉溪样本”文化对谈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作家围绕“‘活态传承’何以可能”“榉溪精神的时代性”等多个议题,从深入探讨儒学在当代乡村社会的生存状态、传承机制、社会功能与创新发展。


整场对话由知名文化学者萨苏主持,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

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对儒学文化在榉溪的活态传承作出生动诠释,他表示,儒学在榉溪绵延千载的魅力,正在于其能够深入伦理家常与日常生活,成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要素。


作为复圣颜子第七十九代孙,颜炳罡教授从颜氏儒学角度出发,剖析儒学代代相传的深层逻辑,并深刻点明 “乡村儒学” 的当代价值:“乡村儒学不是儒学在乡村,而是乡村的儒学。它是儒学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乡村而又不在乡村。我们要用乡村儒学的特殊文化模态,来滋润现代的都市文明,滋润当代人逐渐疏离的那颗心。”


紧紧围绕“儒学智慧,活态传承”这一主题,专家学者引经据典,话题由浅及深、层层递进,屡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从“文化”“物质”“文字”“身体”四个维度,精确提炼儒学传承的核心要义。

与榉溪结缘30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烽从亲身经历出发,分享她眼中榉溪儒学的传承故事与发展变迁,她动情地表示,南宗孔氏的迁徙与扎根,本身就是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而这份情怀,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源所在。

学者们一致认为,榉溪以生活化、日常化的方式传承儒学,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路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树立了样本。这场高水平的思想对话,更为乡村儒学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思考维度。

据悉,本次文化周期间还举行了儒学古装情景表演、古村落参观等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了婺州南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编辑:李睿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