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孙镇镇
高温天气来袭,防暑降温关乎生命安全。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的含义是天气闷热,指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日前,济南连续几天气温最高达到35度,当暴露在高温且不透风的环境下,体内热量产生多于体外散发的热量,以及身体无法适应和耐受高温环境时极易发生中暑。当气温和湿度高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就要升高,以致超过人的忍耐极限,造成死亡事故。那么,中暑有哪些症状?炎炎夏日该如何预防中暑呢?新黄河记者采访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为大家解答和支招。
如何预防中暑
1、远离炎热环境:夏天天气较为炎热,一定要远离炎热的环境,避免在高温时外出活动。如果需要从事户外活动,要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左右活动。
2、及时补充水分: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尤其交警、环卫工人、外卖员、快递员以及户外建筑工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另外,大量出汗同样会引起无机盐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补充无机盐。
3.服用药物:如果需要长时间从事户外活动,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预防中暑。
中暑高危人群
1.婴幼儿和65岁以上的老人;
2.超重或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
3.高温天气进行剧烈活动(比如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户外活动等)的人群,即使年轻健康的人也有可能中暑;
4.饮酒或者服用影响机体散热、减少出汗等药物(如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药物等)的人群。
中暑表现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包括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三种类型。这几种类型,可以在同一患者身上先后发生,或同时发生,常常难以区分。其中以热射病病情最为严重。
先兆中暑
暴露于高温环境时,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
轻度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重度中暑
可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
中暑怎么办?
1.脱离现场环境: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
2.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并监测体温。
3.液体复苏:中暑补液首选生理盐水,对于没有昏迷,无恶心、呕吐的病人可饮用淡盐水或者绿豆汤。
4.对于出现神志不清、昏迷患者或者积极处理后不能缓解的患者及时拨打120送医救治。
通讯员:王竹君 陈晨 编辑:吕冰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