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孙镇镇
针刺伤是目前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一,主要指在工作中因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导致的皮肤损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的意外针刺伤事件,可引起50余种血源性疾病。而护理人员每日与各种针具频繁接触,针刺伤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我国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
那么,发生针刺伤怎么办?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张倩为大家解疑惑。
一、针刺伤的危害
1.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经血液、体液等传播的病原体至少有20种,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最常见。
2.造成心理伤害
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悲伤等。
3.引起职业暴露不良行为
拔针、加药时不遵守规定;带针头传递使用后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用过的针头、棉签、输液管并混放;操作后回套针帽、徒手分离针头等。
二、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因素
·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回套;
·回套、拆卸真空管和试管针管架;
·重复使用可能已被细菌、(有时是)血液污染的压脉带及真空管的试管针管架;
·单独给神志不清或缺乏引导的患者采血,这些患者可能突然移动身体而导致针扎伤害发生。
三、如何预防针刺伤
六禁止:
1.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2.禁止徒手传递利器
3.禁止徒手分拣针头或利器
4.禁止随意乱放针头和锐器
5.禁止徒手抓取医疗废物
6.禁止徒手挤压医疗废物袋
四、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1.挤:由近心端挤血;
2.冲:流动水冲洗伤口;
3.消: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
4.报:报告护士长、院感科、不良事件;
5.评:评估免疫状况、预防用药;
6.追:最长潜伏期追踪检测。
通讯员:王竹君 陈晨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