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铅笔会铅中毒?济南医生揭秘:现在孩子血铅超标的真凶是这些|“医”点就透
新黄河  昨天 19:54

新黄河记者:苏珊  

最近的儿童“血铅”事件让铅超标、铅中毒走入大众视野。

“现在门诊上遇到血铅超标的孩子,一年也没几个了。”山大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儿保所所长李玲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儿童血铅健康状况的显著变化。随着无铅汽油普及、食品工艺升级等因素,曾经常见的儿童血铅超标已变得罕见,但仍有少数孩子因特殊环境暴露“中招”。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血铅升高?济南的儿童血铅状况如何?我们一起来了解。

从“常见”到“罕见”,无铅时代的血铅变迁

“2000年起,我国逐步淘汰含铅汽油,到现在普及已有20多年。”李玲介绍,这是儿童血铅水平下降的关键转折点。在含铅汽油盛行的年代,汽车尾气是空气中铅的主要来源,而铅颗粒多悬浮在1米左右高度——恰好是儿童呼吸带,因此当时儿童血铅超标较为常见。“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儿童血铅超标还很常见。但目前别说铅中毒,铅超标的孩子都很少见了。”

如今,血铅检测已纳入儿童常规体检项目,因为血铅超标确实会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隐患。早期铅超标症状并不明显,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到铅中毒后有一系列症状表现,早期可能出现消化道方面的问题,如腹绞痛、便秘。随着血铅浓度升高,人体对铁、锌、钙等元素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贫血。同时由于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严重的血铅中毒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儿童出现多动、情绪冲动及智力下降。

“数据显示,超过儿童血铅超标临界值100微克/升的情况已非常少见,超过400微克/升的铅中毒更是罕见。以济南为例,虽然尚无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但从门诊接诊情况看,儿童血铅超标比例很低,偶尔碰到的案例,大多能追溯到明确的暴露源头”。

济南门诊案例,这些“特殊场景”暗藏铅风险

尽管血铅超标已不多见,但济南市儿童医院儿保所接诊的儿童患者中仍有典型案例提醒我们,铅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李玲分享了几个真实病例——

一户家庭装修时使用了不合格的含铅油漆,导致孩子长期在此家庭环境中血铅升高。油漆是铅的“重灾区”,劣质油漆中铅含量可能远超安全标准。

一名儿童的父母从事旧电脑回收工作,电脑元件如电路板、电池,含铅量较高,父母工作后未彻底清洁就与孩子接触,导致孩子间接暴露。此外,从事电池制造、冶炼等职业的家长,若未做好防护,也可能将铅带入家庭。

一位居住在老小区的儿童,家中仍在使用含铅水管(非PVC材质),长期饮用流经管道的水,导致血铅缓慢升高。不过这类情况如今已极少,随着管材升级,含铅水管几乎被淘汰。

意想不到的“铅来源”,更多铅是被“吃进去”的

李玲说,由于无铅汽油的普及,目前铅超标进入孩子身体更多是被“吃进去”的,而不是“吸进去”的。她介绍了孩子几种“吃铅”的隐患——

铅笔的“锅”不在铅芯:铅笔芯由石墨和黏土制成,本身不含铅,但外层油漆可能含铅。孩子长期啃咬铅笔,真正的风险来自油漆而非笔芯。

传统食物的“隐形铅”:用传统工艺铅丹腌制的皮蛋、用含铅的老式黑铁皮容器制作的老式爆米花曾是铅暴露的常见来源。如今工艺升级后,正规厂家生产的皮蛋、不是用老式机器“爆”出的爆米花铅含量已大幅降低,但仍需控制儿童食用量。

玩具与日用品:三无玩具、彩色颜料、劣质塑料制品可能含铅,孩子玩这些玩具后不洗手就吃东西,铅会通过“手—口”途径进入体内。

此外在“吸入”的渠道,靠近铅冶炼厂、电池厂等企业的居住区,可能存在空气、土壤铅污染,导致儿童血铅升高,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流鼻血、贫血等症状。装修时的劣质含铅油漆也要避免让孩子“生生不吸”。

避开“铅陷阱”,定期监测是关键

“预防血铅超标,核心是切断暴露途径。”李玲给出具体建议——

管好“手”和“口”。儿童玩耍后、饭前必须彻底洗手,避免啃咬玩具、指甲或其他物品。

选对装修与用品。装修时选择无铅油漆、环保材料;给孩子买玩具认准3C认证,避免“三无”产品。

特殊职业家庭防护。从事电池制造、冶炼、旧物回收等工作的家长,下班需洗澡、更换衣物后再接触孩子,避免将铅带入家中。

减少环境暴露。避免让孩子在马路边、工厂附近长时间玩耍;老小区家庭若怀疑水管含铅,可检测水质或更换管材。

控制“风险食物”。少吃皮蛋、传统爆米花等可能含铅的食物。

定期筛查很重要。李玲强调,3岁以下儿童建议每半年查一次血铅,3岁以上每年一次;若家庭属于高危环境如职业暴露、靠近工厂,需增加筛查频率。

编辑:杨子梦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