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珊
夏季暑湿蒸腾,雨水连绵,不仅搅乱了日常作息节奏,更为食品安全布下重重“陷阱”:被雨水淋过的食材、暗藏污垢的水源、在湿热环境中悄然变质的食物……稍不留神就可能让肠胃“失守”。今天,疾控专家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炎炎夏日里,该如何筑牢“舌尖防线”,守住饮食安全?这份实用指南,赶紧收藏起来吧!
降雨过后,饮食隐患从何而来?
01水源污染是“源头祸”
降雨会裹挟地面的垃圾、粪便、工业废料等,渗入井水、河水等水源。被污染的水里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病菌,以及寄生虫卵、重金属等,直接饮用或用来洗菜、做饭,容易引发肠胃疾病。
02食材被“淋”出风险
被雨水淋过的食物即使外表看起来没坏,也可能已经滋生大量细菌、霉菌,尤其是肉类、海鲜等,吃了极易导致食源性疾病。
03储存环境“加速变质”
夏季高温高湿,食物保质期会大大缩短。比如没放冰箱的熟食,几小时就可能发馊;开封的零食、调料,容易受潮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长期吃有致癌风险。
04加工环节“二次污染”
潮湿闷热环境下,砧板、刀具、洗碗布等容易滋生细菌,若清洁不彻底可能“污染”食材。另外,雷雨天气可能导致停电,冰箱内冷冻食品解冻后再复冻也会加速细菌繁殖。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七不
1.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桶装水。
2.不用污水或来源不明的水清洗蔬菜、瓜果及餐具。
3.不吃腐败变质及被雨水冲刷过未清洗的蔬菜水果、野生植物。
4.不吃病死或来源不明的家畜家禽。
5.不吃被雨水浸泡过的食物。
6.不吃野生蘑菇。
7.不吃来源不明的食物。
八要
1.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水产品),剩饭剩菜要热透再食用。
2.餐具要及时消毒。最简单的消毒方法是:把洗净的食具放入锅内,完全浸泡在水中进行加热,待水煮沸时,保持15分钟以上。
3.生熟食品要分开加工和储存。
4.米、面、谷物、干货、坚果等要存放在密闭容器中,置于干燥通风处,开封后尽快食用,避免久存。
5.市场购买食品时,要仔细检查食品包装是否完整、清洁、有无破损、渗漏、胀包、变形。
6.要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前认真洗手,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操作。
7.要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
8.要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通讯员:李雅妮 赵孟源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