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夏天干饭人的“隐形绊脚石”?看完这篇让它退退退!
新黄河  7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苏珊  

夏日的快乐,总离不开“吃”与“聚”。

小龙虾的鲜香、冰啤酒的清爽,

还有街边刚出锅的炒花甲……

这些让你幸福感爆棚的美食局,

可能藏着个“肝”扰分子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

这货很是“狡猾”,悄咪咪混进你的餐盘,

冷不丁就给肝脏来个“突然袭击”。

别慌,

今天就来揪出这个美食堆里的“潜伏者”,

用科学知识为肝脏筑起坚固的健康防线。

戊肝:被低估的“沉默杀手”

提起戊肝,许多人知之甚少。事实上,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其症状和传染方式都跟甲肝很像,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它有多“狡猾”?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很难被发现。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简单来说就是“吃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比如:生食或半生食海鲜(尤其是贝类、牡蛎)、凉拌菜未彻底清洗、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源,使用切生肉后未清洁的刀具切熟食……都可能让病毒“趁虚而入”。

此外,HEV还可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症状易混淆:大多数急性戊型肝炎通常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疾病。初期可能无明显不适或表现轻微,不易被发现。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感染后具有一定免疫力。食品从业人员(包括畜牧养殖者和餐饮业人员)、军人等野外工作者、大学生和疫区务工或商务旅行者等人群,感染HEV风险高。

防戊肝,记住这“三字诀”!

戊肝可防可控!只要掌握科学方法,就能把它挡在门外。

01管住嘴—把好“入口关”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煮海鲜时确保彻底加热。不喝生水,不喝来源不明的饮用水;处理生熟食物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

02接种疫苗—给肝脏“上保险”

16岁及以上人群自愿自费接种,建议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接种。

疫苗接种程序共3针,按0、1、6月接种(即首针后1个月打第二针,6个月打第三针)。

通讯员:付苹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