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张帅
“虽然我来的时间并不长,但你的出现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与信心。谢谢你对我没有任何歧视,一次次地倾听我的烦恼,把我从绝望的边缘打捞起……”近日,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收到一封笔迹稚嫩却工整的手写信,写信人是17岁的戒治康复人员小琳(化名)。这封信不仅凝结着她从迷茫绝望走向光明的蜕变历程,更成为该中心戒治康复工作实效的生动见证。
刚入院时,小琳如同受惊后竖起尖刺的小兽,孤僻、敏感且沉默寡言。家庭的波折让她迷失方向,既渴望亲情又心怀恐惧,对未来满是憧憬却深陷绝望,早早关上了心门。中心警察通过细致摸排,读懂了她坚硬外壳下对理解与温暖的渴望,达成“她需要的不仅是管理,更是重新点燃希望的心灯”的共识,为她量身定制“新生方案”: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她梳理内心困惑;警察们以朋友般的姿态耐心谈话,用真诚融化她的抗拒;中心还多次联系小琳家人开展家庭治疗,修补断裂的亲情纽带。最终,小琳那双冰冷的手,被一双双温暖有力的手紧紧握住。
曾经的小琳,常说“我没有办法跟陌生人交流,我不想说话”,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茧壳”里。而如今,她完成了令人欣喜的蜕变:不仅会主动向帮助过她的警察问好,在迷茫时主动寻找倾诉对象,还从逃避人群转变为主动加入团体活动,在互动中重拾与人相处的温度。同时,她还将情感融入绘画与弹琴,用画笔描绘色彩,用指尖流淌旋律,原本灰暗的世界被一点点点亮,曾经的硬壳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舒展的笑颜与对未来的向往。
小琳的感谢信,也为戒治康复工作带来深刻启示。精准施策是前提,需深度洞察每个康复人员的年龄、过往、心结与潜能,匹配个性化方案,才能叩开心门;真心是关键,祛除“标签”、平等尊重、全情倾听,比枯燥说教更能唤醒内心力量;合力是保障,家庭支持、中心内部多环节协作及社会理解接纳,共同织就康复人员回归的“安全港湾”。
据了解,小琳的故事只是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众多“新生”故事中的一个。未来,该中心将继续深耕“用心服务、用爱沟通、开放融合”理念,优化康复模式,以专业医术、深厚仁爱与完善机制,帮助更多像小琳一样的康复人员找回笑容,拥抱崭新人生。
编辑:俞丹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