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现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济南专家:沙门氏菌偏爱这些食物,这样吃能避开 | “医”点就透
新黄河  2025年09月22日

新黄河记者:苏珊  

近日,贵州遵义习水县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省、市、县疾控专家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判定患者病症由沙门氏菌污染“三明治”糕点引起。对此记者采访济南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随着天气转冷,人们对食物储存的警惕逐渐放松,但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后可能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所以在秋冬季食物即使没有腐败现象,也要注意彻底加热灭菌处理,以防引起食物中毒。

隐蔽性强的“肠道破坏者”,这些食物是高发载体

“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容易污染动物性食品,这也是此次部分食物中毒事件的潜在诱因之一。”济南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专家介绍,沙门氏菌的传播载体具有明确指向性,主要集中在三类食品中。

首先是禽畜肉类及制品,如鸡肉、猪肉、牛肉等。患病或携带沙门氏菌的家禽、家畜,其肠道内会定植该病菌,若屠宰、加工过程中卫生控制不当,病菌会污染肉品。即使是健康动物,其体表或内脏也可能携带病菌,若烹饪不彻底,易引发感染。

其次是蛋类及蛋制品,沙门氏菌可通过受污染的蛋壳渗透至蛋液内部,无论是生鸡蛋、溏心蛋,还是未彻底加热的蛋羹、蛋黄酱等,都存在风险。

最后是奶制品及部分蔬果,未经巴氏消毒或灭菌处理的生牛奶、鲜羊奶是高危品类。而蔬菜水果若在种植、采摘、运输过程中接触到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土壤、水源或粪便,也可能被间接污染。

更需注意的是,沙门氏菌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专家强调,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其外观、气味、口感通常与正常食物无明显差异,肉眼根本无法辨别,这也是其容易被忽视、导致误食的重要原因。同时,该病菌生命力顽强,在4℃左右的冰箱冷藏室可存活数月,即便食物冷藏保存,若未彻底加热,仍有感染风险。但它对高温敏感,70℃加热5分钟或100℃煮沸即可被灭活,这为后续预防提供了关键突破口。

感染沙门氏菌有哪些症状?高危人群需警惕严重并发症

“感染沙门氏菌后,症状通常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的6至72小时内出现,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这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疾控专家介绍,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多在38—40℃的发热;腹痛,多为剧烈阵发性疼痛;腹泻,以水样便为主,部分患者粪便可能带血或黏液。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畏寒等不适,病程一般持续3—7天。

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多数轻症患者通过自身免疫力可逐渐恢复,但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格外警惕。这类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尤其是高危人群,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牢记“四要点”,切断感染链条

针对沙门氏菌的传播特性和危害,济南市疾控中心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提醒公众注意以下四点,从源头切断感染链条。

食物必须烧熟煮透,拒绝“生食风险”。沙门氏菌“怕热不怕冷”,高温是杀灭它的最有效手段。专家建议,蛋类需彻底加热至蛋黄、蛋清完全凝固,如水煮蛋应煮沸8到10分钟,煎蛋需持续加热5分钟以上;禽畜肉类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无粉红色肉汁渗出,避免食用“外熟里生”的肉类;奶制品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巴氏消毒奶或灭菌奶,不喝生奶。

生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厨房内要严格区分生食和熟食的处理工具,专用砧板、刀具、容器需分开使用,避免处理完生肉、生鸡蛋后,直接用同一套工具处理凉拌菜、熟肉等;处理生食后,需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再接触其他食物或厨具;冰箱内存储食物时,生食应放在下层,熟食放在上层,避免生食汁液滴落到熟食上。

做好个人卫生与厨房清洁。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生食材后,必须彻底洗手;厨房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干燥通风,及时清理食物残渣,防止蚊虫、老鼠等病媒生物携带病菌污染食物;鸡蛋购买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藏,且需单独用密封盒存放,避免清洗蛋壳——水洗会破坏蛋壳表面的保护膜,反而让病菌更容易侵入内部。

规范存储剩菜剩饭,避免二次污染。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夏季高温天气不超过1小时,吃不完的剩菜剩饭应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3天内尽快食用;再次食用前,需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确认无异味、无变质后方可食用。

相关链接:

不只沙门氏菌!这4类食源性致病菌同样需警惕

其实生活中,不只沙门氏菌,还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公众需全面了解、综合防范。不同致病菌的传播载体和症状各有差异,需针对性防控。

副溶血性弧菌

它是海鲜类食品的“专属威胁”。该病菌主要存在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及海鲜中,如虾、蟹、贝类、海鱼等。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海鲜是主要感染途径,症状多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随发热,潜伏期一般为1—48小时。预防该菌,应注意海鲜必须彻底煮熟煮透,不生吃刺身、醉蟹、醉虾;海鲜储存时避免与其他食物交叉污染,处理后及时洗手。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谓是剩菜、糕点中的“毒素生产者”。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鼻腔、咽喉部,以及空气、土壤中,可通过污染的双手、厨具污染食物,尤其容易在剩菜剩饭、糕点、乳制品、肉类制品中繁殖,并产生耐热性强的毒素。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多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后1—6小时出现,病程较短。所以剩菜剩饭应及时冷藏,存放时间不超过24小时;制作糕点、沙拉时,确保食材新鲜,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达标;避免食用变质、有异味的食物。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是冷藏食品中的“耐低温杀手”。它的特点是耐低温,在冰箱冷藏室仍能正常生长繁殖,主要污染冷藏肉类,如腊肉、香肠;乳制品,如软质奶酪;即食食品,如凉拌菜、寿司及冷冻蔬果。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风险极高,可能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甚至导致胎儿流产或新生儿死亡。预防需注意冷藏、即食食品开封后尽快食用,避免长期存放;冰箱定期清洁消毒,每周至少1次;处理即食食品前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蜡样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会“潜伏”在米面制品中,该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及谷物中,尤其容易污染米饭、面条、馒头等米面制品。若米饭煮熟后长时间在室温下存放,尤其是在夏季,病菌会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加热无法破坏毒素。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潜伏期短。建议市民在米饭煮熟后应及时食用,吃不完的需冷藏,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避免食用隔夜、变质的米面制品。

校对:刘恬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