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珊
秋风乍起,又到了“乱穿衣”的季节。小区里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的孩子早已裹上薄棉服,有的却还穿着短袖奔跑。不少老人念叨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传统谚语,坚持让孩子“冻一冻”。但山大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遗尿门诊医生说了,对于体质敏感、有遗尿、抽动或尿频问题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秋冻”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
为什么“秋冻”不适用于特殊体质孩子?
生理机制差异:普通健康孩子通过适度寒冷刺激能锻炼体温调节能力。但体质敏感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过度受冷会导致机体应激反应过度,从而诱发或加重原有症状。
寒冷与遗尿的关联:气温下降时,人体会自动减少汗液分泌,通过肾脏排出多余水分,导致夜尿增多。同时寒冷会使膀胱肌肉收缩,容量减小。对于遗尿孩子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抽动症的温度敏感性:临床观察发现,温度骤降时,抽动症孩子的症状往往会出现反复。寒冷刺激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抽动频率增加。
不同体质孩子的秋季穿衣指南
遗尿孩子:要特别注重腰腹部和下肢保暖。寒冷会导致膀胱血液循环变差,收缩力增强,容量减小。建议穿着高腰内衣或加穿背心,保护腰腹部不受凉。
抽动症孩子:保持身体温度稳定至关重要。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材质,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避免温度剧烈变化诱发抽动。
尿频孩子:下肢保暖尤为关键。俗话说"寒从脚起",足部受凉会反射性引起膀胱血管收缩,导致尿频加重。建议早晚穿好袜子,睡前可用温水泡脚。
过敏体质孩子:秋季早晚温差大,容易引发呼吸道过敏。可搭配轻薄围巾保护颈部,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科学“秋冻”的界限在哪里?
真正科学的“秋冻”指的是:不要天气稍凉就急于添厚衣,适当让机体逐渐适应寒冷过程。但这绝不意味着要让孩子冻得发抖!
判断标准:孩子手部微凉但背部温暖干燥,说明穿衣适中;如果手部发热出汗,说明穿衣过多;若背部发凉,则说明穿衣不足。
特殊信号:当孩子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口唇发紫等表现时,说明已经过度受凉,需要立即添衣保暖。
秋季护理全方位指南
睡眠护理:秋季夜间温度较低,要注意加强被子保暖性。对于遗尿孩子,可使用防水床垫保护套,既保暖又方便清洗。
饮食调理:适当增加温热性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等。避免过多生冷食物和饮料,减少寒凉对胃肠道的刺激。
洗澡注意事项:洗澡后要迅速擦干身体,特别是头发。浴室与房间温差较大时,要先调节好房间温度再出浴室。
运动建议:选择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运动后及时擦汗,更换干爽衣物。
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不要简单归咎于“天气变化”,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遗尿频率突然增加,每周超过1次
●抽动症状明显加重或出现新的抽动表现
●尿频影响生活质量或其他不适症状
●反复感冒,每月超过1次
建立科学护理观念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护理方法也应个体化。传统育儿经验有其智慧,但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和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关键原则:观察孩子的反应是最好的指南。如果“秋冻”后孩子更加健康活泼,可以继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加重,就要及时调整策略。
秋季天气转凉,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温暖的爱意,帮助孩子们健康舒适地度过这个季节,避免盲目"秋冻"带来的健康风险。记住:适宜的温暖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通讯员:王川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