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观察 | 教育部“瘦身”背后:整个美国教育体系或将深受影响
央视新闻  7小时前

美国最高法院7月14日裁定,允许特朗普政府对联邦教育部进行大规模裁员。这标志着特朗普第二任期内针对教育系统进行的“瘦身”改革取得关键性进展。虽然目前舆论焦点大多集中在对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拨款冻结问题上,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系列政策将远不止影响高等教育——从公立中小学到学前教育、职业培训乃至学生贷款体系,美国整个教育系统都将面临重塑。

△纽约时报刊文,认为最高法院的裁决,代表了行政权力的扩张

美政府教育改革“三板斧”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及就任后多次强调,教育部是“可有可无的官僚机构”,削减其职能有助于恢复州和地方教育自主权。可以说,此轮改革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大规模裁撤教育部员工,按照特朗普政府公布的计划,教育部将有1300多名员工被解雇,此计划目前已获司法支持;二是冻结对“违反联邦政策”的学校的拨款,目前累计金额已超过120亿美元,其中哈佛大学被冻结22亿美元;三是推动将学生贷款管理职能从教育部移交给财政部或小企业管理局。

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大学,美国的各个公立中小学、学前教育以及职业培训都将会受到波及。

对中小学而言,联邦补助金可能削减,结果影响低收入学生和特殊教育需求群体;民权办公室裁撤也意味着校园歧视投诉机制弱化。对学前教育来说,一些联邦支持的早教项目预算缩减,会使得贫困社区的幼儿园面临资金缺口风险。而职业技术方面,社区学院相关补助金减少,失业人群的职业再培训渠道也会随之收紧。此外,联邦学生贷款和助学金政策面临调整,将多少使得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受限。

布鲁金斯学会教育政策专家劳伦斯·威尔逊认为:“这些措施看似是为降低联邦预算负担,但实际上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在不同州、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美联社更是刊发评论,认为特朗普下令裁撤教育部是对某些阶层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的沉重打击,不利于种族平等。

但美国保守派智库如传统基金会仍称赞此举是“重塑美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重要一步”,认为将权力下放给州政府符合宪法精神。

△美联社发表评论,认为特朗普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对教育机会的沉重打击

美国政府教育改革目的为何?

特朗普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尤其是削减联邦教育部门规模和大学拨款,主要是基于几方面原因和理念。

首先是美国国内对于“联邦政府是否应干预教育”存在观点对立。支持特朗普的部分选民群体认为,教育主要应该由州和地方政府负责,联邦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另外,反对大学推动的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以及对历史、种族等议题的处理,认为存在“洗脑”和“反美”倾向。此外,近两年美国高校校园中出现的巴以冲突相关抗议,让特朗普及其盟友指控部分高校未能有效遏制“反犹情绪”。

△ABC新闻解析特朗普教育改革,指出这是对其第一任期内想法的延续

其次是出于经济和行政效率的考虑,迫切需要缩减联邦预算赤字。特朗普团队强调削减不必要的政府开支,教育部就被认为是“可以关闭的”联邦机构之一。而这一考虑,也是与其减少官僚系统、提高行政效率紧密关联。特朗普认为教育部拥有庞大而低效的官僚体系,裁员与部门瘦身势在必行。

最后,从政治策略出发,特朗普也需要争取保守派基本盘。美国中部和南部许多选民对华盛顿联邦机构持不信任态度,支持“教育自由”和“家长选择权”,特朗普的教育改革,正是迎合和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

从这些考量就可以看出,目前,教育议题已经成为美国两党文化战的前线。正如《华盛顿邮报》教育政策观察员马修·莫兰分析指出的:“特朗普并非简单反对大学本身,而是对近年来高校在多元、公平、包容(DEI)政策、国际生招生,以及巴以冲突相关抗议中表现出的立场不满。”而这些,正是两党针锋相对的议题。

教育改革大戏才刚开始

尽管7月14日的最高法院裁决令特朗普的教育改革取得关键进展,但目前看,其改革计划正面临至少24个州和若干高校的法律挑战,最主要的就是涉及拨款冻结和学生贷款政策调整是否合法。此外,国会内的民主党议员已提出多项反制法案,试图恢复联邦对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持。

△CBS报道,加州与其他23个州共同对特朗普政府冻结教育资金提起诉讼

其实,教育政策向来是美国两党的争议焦点。这场教育政策改革不仅是对教育部机构消减的争论,更是一场涉及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配以及教育公平与财政责任之间的结构性对抗。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要看法律挑战的结果。如果大规模裁员或拨款冻结被法院推翻,教育改革的步伐或将放缓。二要看各州反应,以及他们能否填补联邦资金空缺,这将决定基层教育服务的水平。最后,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社会支持度也将成为一个关键变量,选民舆论走向或起到关键作用。

编辑:曹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