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威胁将对进口药品征收高额关税,声称此举可以“降低药品价格,增加美国的国家安全”。对此,有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士认为,在复杂的供应链和美国本土的高昂生产成本面前,这两个目标都难以实现,而关税政策本身还让美国医药行业和企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受药品关税威胁,美国医药保健类股票8月1日普遍下跌。多家美国医药企业已表态,将在美国本土加大投资,以避免被征收关税——强生将投入550亿美元加强本土生产和研发;礼来公司则表示将斥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四家制药厂;另外,跨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称将投资500亿美元扩大药品生产。目前在美药企计划投资总额或超过2500亿美元。
但相关专家表示,美国药企的这些举措可能不会减少美国对外国关键医药成分和药品的依赖,也不太可能降低美国消费者的健康成本。
美药学专家:制药供应链回流美国难度大风险高
犹他大学健康中心的副首席药学研究员艾琳·福克斯表示,目前制药行业已经高度全球化,大量药物原料和成品药的产地遍布世界各地,复杂的供应链并非白宫的一纸行政令就能实现完整迁移。
与此同时,一些制药公司还考虑到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需要耗费巨资,但能得到的回报却不成比例,这明显是一笔亏本的投资。
此外,建立完整的供应链设施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而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和不确定性很难让制药企业作出这样的长期投资决定。
美医药行业人士:美国消费者难从“美国制造”中获益
此外,特朗普政府声称的“降低药价”也难以实现。荷兰国际集团全球医疗保健部门负责人斯蒂芬·法雷利指出,即便制药公司实现了在美国本土建厂,但在美国生产需要的人力、电力、运输等成本也远高于其他国家,“美国制造”未必价格实惠。
而美国药品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都被仿制药占据,这些仿制药厂商的利润空间很小,它们更不会选择把工厂迁移回美国,面对高额关税,它们更可能选择撤出美国市场,从而加剧美国的药品短缺,进而推高药价,这些代价最终都将在消费者的账单上体现。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