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判罚找裁判专家,足协的专业与威信在哪里?|体坛新声
新黄河  10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侯超  

新闻背景:9月17日晚,中国足协公布最新一期裁判评议公告,其中就包括泰山队上轮对阵上海申花出现的两次关键判罚。对于上海申花首粒进球过程中李可存在犯规的观点,评议组一致认为:山东泰山守门员争抢球时向后移动,与已经处于该位置的上海申花23号发生接触,后者做出正常保护动作,其性质和程度不构成犯规,后续进球有效。裁判员判进球有效的决定正确,VAR未介入正确。而对于上半场马纳法禁区中出现的疑似手球的情况,评议组将在征求国际足联裁判专家意见后做出认定。

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一个拥有充分视频回放的疑似犯规动作,足协评议组的各位专家竟然要请教国际足联的裁判专家。这一方面体现出了“鲁申之战”所产生的极强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撕下了所谓专家组的“专业”遮羞布。

其实,无论马纳法犯规与否,足协专家组只要在评议报告中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无论公众接受与否都不存在太大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这次争议的核心恰恰处于裁判评议机制的敏感地带。

这种模棱两可的动作确实处于判罚尺度的间隙之中,支持犯规者有自己的理由,认为是合理动作的也有自身的观点。这样的情况在正常的赛后评议中也会出现,专家们只要经过充分的沟通便总会达成一致的意见。如今的尴尬之处在于牵扯到的是两支焦点球队,泰山队近年来饱受争议判罚的困扰,在上一轮获得外籍裁判执法大胜北京国安后又在“鲁申之战”中遇到“老冤家”麦麦提江,这一安排本身就让广大泰山队球迷不满。上海申花目前处于争冠的关键期,在近期状态起伏不定的情况下面临的压力也不小。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足协评议报告确认马纳法犯规,那泰山队的球迷势必会继续发声讨要说法,足协的裁判工作也很难再让人信服。但如果确认马纳法动作合理,目前又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因此国际足联的裁判专家便成为最后的“背锅侠”。

中国足球裁判能力不足,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掩盖的话题。在整个行业运营机制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本土裁判先天存在一定的短板。但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展现的态度是直接面对而非掩耳盗铃。必须承认的是,在目前的联赛机制中,本土裁判员承担着较大的压力,部分裁判员也会由于历史因素与个别球队存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在这一背景下,作为联赛管理者的足协与中足联更应该拿出专业开放的态度,既然本赛季大力加强裁判评议工作,就应该让这种渠道真正解决问题。一个点球的判罚并不难,难的是谁能在重重压力下讲出真话,谁能在牵扯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仰存在,那中超联赛最终的解释权只能是国际足联的“裁判专家”。

联赛仍在继续,势必会出现更多影响力巨大的争议判罚。如果中国足协总要请教裁判专家,一方面会导致公众信任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只要心中有公道,说点实话又有何顾忌呢?

编辑:姚正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