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战局常让新球迷眼花缭乱。一声哨响,裁判指向任意球点,球迷席爆发出欢呼或叹息;一次精准长传,边裁举旗示意,进攻戛然而止……这些场景背后,是一套属于绿茵场的“密码语言”。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苏超”联赛,正是理解这些术语的最佳“实战场”。禁区堪称足球场的“冲突高发区”,又分为大禁区和小禁区,均位于球门前侧。大禁区是一个长40.32米、宽16.5米的矩形区域,其两条长边与球门线平行,距离球门线16.5米,短边连接两条长边的两端并与边线平行。在大禁区内,若防守方球员故意实施手球、拉拽、推搡等直接犯规行为,进攻方将获得点球机会。小禁区则是一个长18.32米、宽5.5米的矩形区域,距离球门线5.5米,同样长边与球门线平行,短边连接长边两端。小禁区内,门将拥有绝对优先的控球权,任何球员(包括己方队友)不得在门将处理球时,进行干扰或冲撞,否则会被判罚犯规,进攻方将获得间接任意球。
角球区是藏着“机会”的角落,位于足球场四个角,每个角球区由一个半径1米的四分之一圆弧构成,圆弧的两条半径分别与边线和球门线重合。当防守球员把球踢出底线,进攻方就获得了在角球区“发号施令”的机会。当球员把球摆好,助跑、传中,足球像一道弧线划过半空,禁区里队友们争着起跳头球,下一秒就可能迎来进球后的疯狂庆祝——这就是角球的魅力。
“常州队明明进球了,为何被判无效?”在6月21日“苏超”常州队对阵南京队赛后,不少新观众发出了疑问,这是因为常州队球员产生了“越位”。构成越位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队友传球的瞬间,进攻方球员处于对方半场;二是该球员比对方倒数第二名防守队员(包括门将)更靠近对方球门线;三是该球员直接参与了进攻,包括但不限于接球、干扰门将、阻碍防守队员等。若球员仅处于越位位置但未参与进攻,则不判罚越位。越位判罚后,由防守方在越位发生地点踢间接任意球。
那么,接下来就要说说什么是任意球?当犯规发生,裁判鸣哨后比赛暂停重启的方式,即为任意球。分直接(可射门得分)与间接(须经他人触球)两种。发球时,球必须静止放在犯规地点,且对方球员需退至距离球至少9.15米处,直至球被踢出。“南京队10号球员在‘苏超’完成了‘帽子戏法’!”除了专业的足球规则之外,“梅开二度”“帽子戏法”等生动术语,亦是构成足球语言魅力的重要元素。“梅开二度”指的是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独自攻入两个进球,是对球员进攻能力的肯定。这个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原本形容梅花在同一花期内再次开放,后来被引入足球领域,形象地表达了球员两次破门的精彩表现。
而“帽子戏法”的说法源于19世纪英国的板球运动,当时一位投球手连续三次击中门柱,观众为了表示祝贺,向他赠送了一顶帽子,后来这一说法被引入足球领域,指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独中三元。南京队10号球员滕帅,就是在6月21日“苏超”常州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中,完成了自己在苏超的“帽子戏法”。
编辑:杨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