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南在光影中走向世界舞台,南京导演用镜头书写金陵记忆
紫金山新闻  3小时前

继以中国传统艺术融入电影处女作大获成功之后,南京青年导演马兰花在最新作品《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中,又注入了浓浓的南京元素,带着南京故事走向世界。7月11日,该片在斩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MUSE设计大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儿童电影双项金奖之后,将回到南京,在荔枝广场幸福蓝海国际影城举行超前点映。让我们跟着马兰花的电影镜头,再次走近老门西的街巷、玄武湖的波光、明城墙的砖石,感受她对故乡最深情的凝视。

用儿童视角书写南京城市文化

《别把作文当回事儿》是一部兼具喜剧与奇幻色彩的儿童电影。影片围绕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展开,通过顽皮学生马小花的意外之举,揭示了教育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微妙关系:教师掌握教学之道,学生自然能够驾驭写作技巧。

电影问世后,先是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了首映,其颇具话题性的主题及复古的滤镜、创意的剪辑手法等,受到家乡观众的热烈追捧。2024年,电影又进入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主竞赛入围名单,成功入围藏龙主竞赛单元。此后,影片先后入围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和纽约都市世界电影节,最终斩获美国MUSE设计大奖“双金”。

南京导演马兰花南京导演马兰花

“将这段经历搬上银幕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和解的旅程。”据马兰花介绍,电影的创作灵感,即源于童年的写作恐惧。在这部处女长片中,她融入诸多南京元素,既保证了电影的完整度,又大大消解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些说着地道南京话的小学生,在明城墙下的作文课堂上与老师斗智斗勇的画面,让无数观众发出会心一笑;影片巧妙地将老门西的街巷、玄武湖的四季融入叙事当中,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金陵图景。

MUSE设计大奖评委会称赞,这是用儿童视角完成了对城市文化的诗意书写。“在这部电影里,南京既是一座具体的城市,又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一位影评人评价道,在马兰花的电影语言里,观众既能看见老门西斑驳的砖墙,也能听见长江流淌的韵律;既能感受明城墙厚重的历史,也能触摸到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这种将地方性转化为艺术性的能力,正是其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电影海报电影海报

南京作家在片中奉献银屏首秀

马兰花先后就读于爱默生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制作专业,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姑娘,她始终没有忘记用电影语言诉说南京故事。从其上一部作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同样能看出她对南京独特的城市记忆。

影片极具实验性,特意选取老街巷、浦口火车站等作为主要取景地,那些历史与现代不断交织的街景,与京剧表演、默片风格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南京文化长卷。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素人演员,有不少是由南京作家、评论家担任,《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雨花》主编育邦及诗人路东等,均在其中奉献出了自己的银屏首秀。电影曾在FIRST国际青年电影展斩获最佳实验电影奖,后入选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等。通过这部电影,世界得以认识到了南京的另一面。

“我拍的不仅是南京的地理空间,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肌理。”在马兰花的镜头下,南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背景,而是一个有温度、会呼吸的文化主体。比如,在《别把作文当回事儿》中,那些穿梭在明城墙下的小学生,他们口中的南京话却夹杂着多个地方的方言,恰如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影片还采用了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既营造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奇妙感,又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

“南京给了我创作的养分,我也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灵魂。”马兰花表示。

用中国元素征服国外观众

在读高中时就经常用手机拍摄记录家乡的街巷变迁,选择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电影作品……这些都体现了马兰花在创作中与国际接轨的自觉性。

其处女作电影即改编自冯梦龙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的第三十六章同名篇目《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讲述宋代四位绿林好汉宋四、赵正、侯兴与王秀运,用高明手段惩治为富不仁的财主和昏庸糊涂官僚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很无厘头,当时正好我对默片和戏曲很感兴趣,就想拍一部以现代为背景囊括了戏曲元素的武侠默片。”最后,马兰花在影片中用魏碑字体做字幕,每个主角都参考了京剧扮相,京剧中的道具也用上了。其中,魏碑字体来自很多碑拓;影片中唯一相机有所移动的场景,则借鉴了中国古典绘画风格,相机在铁轨上从左至右的平移,缓缓展现镜头前的火车车厢,就像展开了一幅山水图的画卷。

“我不想让观众把精力放在剧情上。这就是一部实验片,剧情是最不重要的。只有跳出剧情的束缚,才能真正关注艺术手法和形式。”马兰花用她独特的电影语言,架起沟通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最本土的,往往也是最世界的。一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城南,一样可以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它既有六朝古都的历史厚重,又洋溢着现代都市的创造活力。

编辑:杨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