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最近,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创作的重点电视剧作品《归队》成为荧屏焦点,不仅吸引了各年龄层、各行业观众的热烈讨论,更创下亮眼收视成绩:开播仅三天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冲破24000,开播首周连续7天获欢网全国剧集收视率第一,连续7天酷云黄金时段全部频道平均收视率、全部频道剧集平均收视率第一。它既生动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更以深刻的精神内核引发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
“顶配”阵容,创新抗战题材表达
《归队》的成功,首先离不开一支堪称“顶配”的主创团队。该剧由高满堂、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任彬、宋家腾等领衔主演,幕后团队同样实力雄厚,既有《战狼2》《破冰行动》的美术指导王力刚,也有《影》《悬崖之上》的造型指导陈敏正,共同保障视觉呈现。
其中,“金牌编剧”高满堂曾打造《闯关东》《老农民》等口碑佳作,《归队》是他耗时三年打磨的心血之作;导演臧溪川师从张艺谋,风格细腻扎实,今年的豆瓣高分剧《无尽的尽头》便出自其手。演员与角色的高度适配更是让人物立住了脚跟:胡军、李乃文演绎的老山东(鲁长山)、汤德远极具感染力,袁姗姗、蒋欣突破了抗战剧女性角色的符号化标签,青年演员陈靖可则兼具新生代清新锐气与主旋律作品的正气,更有林永健、倪大红、刘佩琦、艾丽娅、李洪涛等戏骨的加持。
有了“好食材”,更要“巧烹饪”。
《归队》的故事自1938年秋讲起,此时关东军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进行到了“彻底的肃正”阶段,日伪军警对抗联进行疯狂围剿,一支抗联小队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被打散。他们秉持着“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坚定信念,在历经千难万险、生死考验之后,集结归队,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转入苏联与其他抗联部队会合,并最终重返东北战场,化身“影子部队”潜伏下来,完成了特别情报任务,令东北境内的对日大反攻如虎添翼,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了热血和生命。
《归队》在开篇就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采用了四线发展、互切并进的手法,使得剧情场景更丰富,人物命运纷呈,叙事紧凑,引人入胜。全剧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普通抗联战士的故事串联,将抽象的抗战精神具象化为普通人共情的生命体验。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会恐惧,也会纠结、挣扎,让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情感和人性。其中,李乃文把汤德远从迷茫到坚定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他在经历生死考验后的觉醒,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作为一部展现东北抗联精神的文艺作品,剧情中包含许多东北民俗文化,让这部作品具有了东北独有的幽默达观的人文色彩。
深挖史料巧破题,以小见大讲故事
抗战题材向来是影视创作的“富矿”,从《亮剑》《雪豹》等经典作品到各类新剧,如何推陈出新考验着创作团队。《归队》的破题之道,便藏在“扎根历史、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里。
编剧高满堂从素材积累、创作角度到创新表达,深度解读了这部作品的诞生思路。他表示创作素材源于多年前的积累:“2005年至2011年期间去黑龙江为写《闯关东》三部曲时积累的,当时采访了三十多个抗联战士,现在均已故去。”之后他又再次前往黑龙江,采访了88国际旅的后人,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最终都转化为剧中的真实细节。
在创作角度上,高满堂选择了“小人物,大历史”的独特切口。“正面书写抗联的作品很多,我一直在思考新的切入点。”最终他决定聚焦一个排六名普通战士的命运,以“突围、失散、寻找、重逢、变故、争取、过江、回国、归队”九个关键节点为线索,展现普通战士在抗战中的坚守与抉择。
在创新表达上,高满堂则强调角度与结构的双重突破。对这一群像戏,高满堂选择以鲁长山为灵魂人物串联全篇,设计四条线索阶段性互切并进,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织。他认为,这种结构让剧集的命运感与观赏性更强,最终能将终极任务与“归队”主题紧密结合,推动戏剧冲突与时事形成共鸣高潮。
此外,在开发创作的四年间,主创团队多次深入东北抗联旧址进行采风调研,同时广泛收集一手史料。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完成70%以上的实景拍摄。导演臧溪川介绍,镜头忠实记录下东北的广袤、厚重、粗犷和刀劈斧凿般的棱角,既要展现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要拍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剧中大量的骑马、凫水、二人转、板胡等戏份,都要求演员必须亲身投入,力求专业呈现。
如今《归队》仍在热播,观众的好评如潮印证了其品质:有人被战士们的坚守打动,有人称赞“看到了真实的抗战群像”,还有人感慨“民俗元素让历史更鲜活”。《归队》不仅跻身优质剧行列,更为抗战题材创作提供了新方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播出节点上,《归队》以真诚的创作致敬英雄、回望历史,让年轻观众读懂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也让老观众重温记忆中的感动,堪称一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的佳作。
编辑:徐敏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