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谍战剧历史空白,《沉默的荣耀》致敬隐蔽战线“真英雄”
新黄河  昨天 19:16

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近日,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该剧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为原型,将1949至1950年间台湾隐蔽战线的生死暗战搬上荧幕,剧中人物九成以上都是真名真姓,90%剧情有档案背书,为观众还原了一段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谍战史诗。开播不久,全网便掀起了一场对英雄人物的“考古热”,还有不少观众表示感受到了久违的传统谍战剧的观剧体验。

填补谍战题材历史空白

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题材剧作,《沉默的荣耀》自开播以来便热度飙升,不仅收视峰值突破3.3,更打破了“流量为王”的行业定律——没有顶流明星扎堆,不靠猎奇剧情博眼球,仅凭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英雄的真诚刻画,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该剧还填补谍战题材的历史空白,许多观众第一次知道主角吴石将军,正是经典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之一。

故事讲述了1949年8月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吴石(于和伟饰),突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他与朱枫(吴越饰)共同成立东海小组密切合作,传递了多份重要情报。然而,因叛徒出卖,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人不幸被捕。

不同于以往谍战剧对英雄“高大全”的刻板塑造,《沉默的荣耀》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褶皱,让人物形象跃然屏上。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隐忍”二字刻进了骨子里。接到赴台任命时,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手指微微颤抖,望向家的方向时眼底闪过一丝转瞬即逝的不舍——用一个细节道尽了他“本可留在大陆迎接解放,却为情报毅然前行”的坚定。当与党组织失联、决定铤而走险赴港传讯时,他轻吐出一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天气,却带着穿透屏幕的悲壮,让观众读懂了隐蔽战线英雄“向死而生”的决绝。

吴越塑造的朱枫同样令人破防。目睹交通员为保护情报跳海牺牲后,她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只是眼眶泛红,手指紧握至指节发白;转身向组织主动请缨赴台时,眼神里没有丝毫犹豫,只有“本可与家人团聚,却选择奔赴险境”的笃定。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让女性革命者的勇气不再是符号化的标签,而是可感可知的具象力量。



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英雄的致敬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沉默的荣耀》坚守的创作原则。为了还原历史场景,剧组1:1复刻了1949年台北西门町的街景,从商铺招牌到行人服饰,每一处都透着岁月的质感;为了贴近人物真实,剧中细节均有史料支撑。其中,吴石吟唱的“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改换素衣啊,回中原”,正是全台湾家喻户晓的歌仔戏《薛平贵与王宝钏》唱词,他也用这句唱词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剧集从1949年8月讲起: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吴石,突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这一职位看似是权力巅峰,实则是敌人心脏地带的“龙潭虎穴”,每一步都犹如踩在刀尖上。为获取情报,吴石毅然赴台;另一边,原本打算从香港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朱枫,在吴石的交通员牺牲后,主动接过任务,选择了奔赴台湾。

暗潮涌动中,英雄从未独行。聂曦以副官身份为吴石打掩护,凭借出色的外勤能力成为行动的关键臂膀;陈宝仓作为潜伏于敌营核心的高级将领,舍身冒险获取一手情报……他们与吴石、朱枫组成“东海情报小组”,更与无数无名英雄一起,在解放战争尾声扛起了一项关乎成败的绝密任务。剧中“没有主角光环,只有集体荣光”的叙事视角,恰恰呼应了历史真相——隐蔽战线的胜利,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接力书写的悲壮史诗。

跨越七十年的信仰共鸣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这是吴石临刑前留下的绝笔诗,也是《沉默的荣耀》整部剧的精神内核。即使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折磨,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始终铮铮铁骨,用生命诠释了“信仰”二字的重量。

故事基于真人真事,艺术发挥空间十分有限。但创作者匠心打磨,历经12轮史实校验,采用“结局已知”的叙事,让观众跳出“猜反转”的套路,聚焦英雄“向死而生”的选择,这比任何戏剧化情节都更具冲击力。

如今,70余年过去,《沉默的荣耀》让这些曾隐于黑暗的名字重新被铭记,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共鸣已然形成。《沉默的荣耀》让观众重新读懂了“英雄”二字的分量,这不仅是一部谍战剧,更是一封写给隐蔽战线英雄的“公开信”——它告诉我们,那些曾被历史尘埃暂时遮蔽的名字,永远值得被铭记;那些用生命铸就的信仰之光,永远不会熄灭。

编辑:徐敏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