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充电宝召回:行业人士怒揭“内卷”弊病
央广网  7小时前

充电宝召回事件日前迅速发酵。安克创新、罗马仕等知名品牌先后宣布召回超百万个充电宝,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多家知名品牌3C认证被暂停。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央广财经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企业高管、专业人士,以期解析背后原因。

成本内卷致质量失控

“在充电宝生产环节,电芯成本占据总成本约85%,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安全与性能!”6月30日,深圳一家储能企业董事长在接受央广财经记者采访时情绪颇为激动。他直言,充电宝行业问题频发,核心就在于成本内卷导致的安全问题。

上述董事长介绍,目前,众多品牌厂商依赖电芯供应商,通过签订规格书、送检样品来保障产品质量,但这种模式容易出现纰漏。行业内激烈的价格竞争,让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不惜使用拆解回收电芯或质量较差的电池,产品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很多循环运用的电池成本已经没有底线。”该董事长痛心地指出,成本的恶性压缩致使大量不合格充电宝流入市场。

虽然多数问题产品在日常使用场景中未被曝光,但此次因充电宝上飞机引发的安全事件,却将行业乱象彻底暴露。

上述董事长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储能领域也频繁出现起火事故,凸显了行业安全问题的普遍性。从技术层面看,通过3C认证的充电宝本应符合安全标准,可市场上仍有大量以次充好的产品,“部分厂商即便获得认证,在实际生产中还是会使用廉价材料,致使产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6月30日,央广财经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看到,售价几元至十几元的充电宝随处可见。记者找到一款标有“可上飞机”“闪电发货”并特别申明有点“小贵”的充电宝,点击进去,售价为18.73元,该产品显示全店已拼1.3万件。另一款充电宝则仅售价8.8元,上面也标明“可上飞机”。

“这些产品往往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区。”上述董事长称,如今行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体量庞大,监管部门难以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查,法律虽有规定,但实际执行难度极大。

为此,该董事长呼吁,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监管,更依赖企业家自律、行业自律以及消费者品质意识的提升。

他提醒,消费者切勿贪图一时便宜,一定要选择正规品牌产品,认准相关标准,促使劣质厂商退出市场;同时,行业头部企业也应主动打假,维护市场秩序。他强调:“行业可以卷成本,但绝不能牺牲质量。”

安全隐患多维度凸显

某电信运营商高级工程师晏志强从技术维度向央广财经记者揭示了充电宝安全隐患的复杂性。

从产品自身质量来看,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选用低价、不合格的电芯和电路板,这些劣质组件在过充、短路或高温时极易引发爆炸。自2024年8月起,国家规定市售充电宝必须通过3C认证,未获认证产品安全隐患更大。而且,一些充电宝外壳材料易燃或强度不足,受挤压易破裂,造成内部短路或电解质泄漏。

“使用环境对充电宝安全影响也十分显著。”晏志强说,充电时若将其置于被褥、车内、密闭盒子等散热不良处,或暴露在阳光直射下,尤其当车内温度超40℃时,充电宝可能触发“热失控”。实验表明,高温下充电宝起火仅需3秒,火焰直径可达半米。此外,汗液、盐水等液体侵蚀电芯,也可能致使充电宝短路、腐蚀,释放有毒气体。

晏志强补充说,错误的使用方式同样为充电宝安全埋下隐患。长期插电不拔,整夜或连续多日充电,即便有保护电路,劣质产品仍可能因电路失效而出现过充、发热,甚至爆炸。频繁充放电会加速电芯老化,当外壳鼓包,即锂离子析出时,应立即停用,否则爆炸风险剧增。使用劣质充电器或输出功率不匹配的充电器,同样可能引发短路。

除了上述技术与使用层面的风险,专业人士还从宏观层面剖析了问题根源。

奥维云网(AVC)厨卫事业部高级研究经理徐荣超向央广财经分析,他认为,问题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部分商家违规生产,虚标参数以次充好;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行业标准亟待更新;个人使用存储不当,同时部分产品使用警示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徐荣超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国家需提升行业标准,加强对违规产品的查处,营造安全的生产销售环境;另一方面,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带有3C标识的产品,仔细阅读说明书,规范使用充电宝,以此降低安全风险。

一位证券分析师指出,此次事件发生后,未来行业集中度将快速提升,具备技术壁垒与品牌优势的企业,有望在洗牌中实现价值重构。这场召回风暴,既是行业野蛮生长的必然代价,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契机。

“成本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以质量为代价的恶性内卷。”上述储能公司董事长告诉央广财经记者,当安全红线倒逼企业回归技术创新本质,当监管重拳重塑市场秩序,充电宝行业或将迎来从价格混战到价值竞争的历史性转折,“反而,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