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被嫌弃,冤不冤? | 娱评
新黄河  2025年07月07日

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没想到,劳模也有“塌房”的一天。

当观众已经数不清这是在第几部剧里看到雷佳音熟悉的“窝囊废”表情,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对他的嫌弃热潮‌。这位曾凭借《我的前半生》中陈俊生一角逆袭的“前夫哥”,如今却因频繁出现在各个影视剧,演着差异不大的角色而被‌观众‌抵制——观众一边承认他的演技,一边高呼“看腻了这张脸”。

2017年,34岁的雷佳音凭借《我的前半生》中出轨却令人恨不起来的陈俊生爆红。这个颠覆传统“渣男”形象的角色,让观众记住了他松弛自然的表演风格:微驼的背、下垂的眼角、欲言又止的叹息,演出了中年男人的懦弱与挣扎,并‌因此‌入围白玉兰奖。此后,《长安十二时辰》里智勇双全的张小敬,《人世间》中隐忍善良的周秉昆,雷佳音用扎实的演技证明自己并非昙花一现的“前夫哥”,而是能驾驭多元角色的实力派,从此成了娱乐圈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的代表。

然而,当观众还在为周秉昆的苦难落泪时,雷佳音‌接连收获‌白玉兰、金鹰、飞天三大主流奖项,并悄然化身“影视圈永动机”。仅2023年他就同时出现在《交换人生》《满江红》《坚如磐石》三部电影中,2024年春节档,《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都有他的身影,近几年里经常出现同时期“自己打自己”的情况,更别提他还在多部影视剧里的友情客串。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似乎被定型在“窝囊废”赛道。

其实重复相似的角色并不是雷佳音的本意,《长安十二时辰》‌‌中性格狠辣却始终坚持正义的张小敬,《刺杀小说家》中性格暴烈、行事极端的失孤父亲,以及《功勋》中性格内敛、专注科研的“氢弹之父”于敏,‌还有‌《酱园弄·悬案》中性格复杂多面的薛至武,都可以看到雷佳音的戏路‌本‌并不窄。

在大众“抵制”的舆论中,雷佳音的过往言行也被深度挖掘,演变成一场“考古式批判”。比如和汤唯的那段采访,他不仅在镜头前‌公开讨论‌已育女性‌的‌隐私,在‌察觉‌汤唯感到尴尬后仍未停止。放在他刚走红的语境下,毫无顾忌地说真话是他“活人感”的一部分,但在女性意识觉醒‌日益高涨‌的今天,这种行为无疑成了他公众形象的黑点,引发了更大的抵制声量。

除此之外,作为圈内“老好人”的雷佳音,大器晚成后,‌面对‌找上门的剧集几乎是来者不拒。这种接戏策略,让他快速积累了同类角色经验,形成独特的表演模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得他在“窝囊废赛道”一骑绝尘,却也成了后来他被声讨的主要原因。

但雷佳音代表的不只是他自己,某个演员的“霸屏”现象,本质是影视行业风险规避的产物。在流量明星频频塌房、新人演员演技堪忧的背景下,像雷佳音这样兼具国民度和演技保障的中生代演员,自然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再加上剧本同质化严重,市场选择畸形,迫使演员不得不接下大量同质化角色,形成“越红越忙,越忙越雷同”的恶性循环。

面对铺天盖地的邀约,雷佳音并非没有挣扎。有段时间他曾表示要歇一歇。但现实也摆在眼前,中生代男演员的黄金期转瞬即逝,长时间不接戏很可能就意味着被市场遗忘。这种焦虑在他的同行中也普遍存在,不少名字前经常被缀以“某某专业户”的演员,几乎无一例外面临过角色单一的质疑。前段时间获得华表奖的张译曾表示要暂时停一停,随后又澄清,并不是息影,还会继续努力。

此次舆论风波中,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观众并非否定雷佳音的演技,而是对“老面孔”感到厌倦,这种心态与古偶市场‌的‌“换乘恋爱”‌如出一辙。平台和剧方需要安全感,但观众需要的是惊喜感,就像当年雷佳音能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打破了观众对中年男演员的刻板印象。

解决“雷佳音困境”,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垄断,为新人创造机会。国内近年来众多‌从配角“上桌”的案例也证明,观众从不排斥新面孔,只要角色立体、故事扎实,新人、配角同样能收获认可。

雷佳音的“被嫌弃”,实则是观众对影视行业同质化创作的一次集体抗议。当我们在指责演员“霸屏”时,更该反思是谁造就了“雷佳音们”。

“抵制雷佳音”向市场敲响了警钟,真正解决这种困境需要重建一种健康的行业生态:雷佳音们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剧本和角色;新人、配角需要更多的机会证明自己。当投资人、创作者真正站在观众角度,而非“安全”角度,影视创作才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毕竟,观众想要的不是重复的“前夫哥”、周秉昆,而是每个角色都蕴含惊喜,每部作品都藏着深刻——就像拆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故事会怎么戳中你。

编辑:李睿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