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济南起步区成绩单出炉,GDP年均增长18%!鹊华公园9月试运营
新黄河  2025年04月28日

新黄河记者:黄敏  

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四年以来,济南起步区取得怎样发展成效?4月28日下午,新黄河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2021-2024年,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跃升至527.6亿元;四年累计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6%,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4年来GDP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

获批设立四年来,在省市一体推动下,济南起步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全面成形起势”。

发布会上,济南市委常委,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斌表示,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跃升至52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3%,四年累计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动力更加强劲。

济南起步区效果图

从具体成效看,济南起步区规模体量实现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42.6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2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1年的16.7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37.8亿元。在最能体现地区发展实力的两个关键指标上,实现双翻番。

济南起步区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累计发布三批次合作机会清单,打造投资兴业热土。截至2024年,起步区实有经营主体数量达到4.4万户,比2021年增加了1.3万户。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更多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持续提升。

4年来,济南起步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起步区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成立之初的1.6%提高到3.2%,实现大幅提升,有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济南起步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2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成立之初的3亿元提升至12.1亿元,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8件提升至5.5件,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大力建链成群,爱旭济南工厂未来将成为投资和产值双过百亿支柱产业

四年来,起步区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建链成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据介绍,起步区三次产业结构从2021年的16.6:20.7:62.7优化为2024年的8.5:41.3:50.2,第二产业强势崛起;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6%。特别是随着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落地达产,2024年济南起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为济南打造工业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起步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3条产业链,正在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经济4条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整车制造项目正带动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助力国家电投打造氢能全场景综合示范应用,济南起步区制造的“氢腾”燃料电池在南极秦岭站顺利组网发电。

在比亚迪济南基地一期车间内,工人正组装车辆

据济南起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徐春义介绍,比亚迪济南基地一期吸纳了2.2万人稳定就业。今年,比亚迪济南基地二期和零部件配套产业园也将全面启用。今年内,起步区将开工建设宾理科技高端新能源汽车、金固车用低碳新材料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

起步区接续布局爱旭太阳能电池、山东能源钙钛矿光伏电池项目,均已实现首片电池组件下线。“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项目,2024年一期投产下线ABC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6%。爱旭ABC组件转化效率已连续26个月蝉联国际同业‘商用组件效率排行榜’第一。三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继比亚迪之后又一个投资和产值双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徐春义表示。

同时,起步区编制《起步区未来产业发展及山东未来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济南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已通车“10桥1隧”,跨河通道平均间距缩短至约4公里

四年来,起步区坚持规划引领,聚力夯基垒台,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目前,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1+4+16+N”的规划体系形成稳定成果,总体已转入实施阶段。

在跨黄通道方面,起步区42公里黄河河道上共计规划21处跨河桥隧。济南黄河济泺路穿黄隧道、凤凰大桥、齐鲁大桥、黄河大桥复线桥先后通车,形成“10桥1隧”跨河交通布局,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已缩短至约4公里。累计开工黄河大道等市政道路292公里,轨道交通7号线率先跨过黄河,内通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成形。

在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山河号”盾构机正在地下掘进

目前,济滨高铁/G308公铁两用桥、济南黄河黄岗路穿黄隧道、济南黄河航天大道隧道3处跨河通道建设加速推进,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北延工程已实现双线贯通,预计于今年7月建成。

“这四条通道建成后,跨河通道平均间距将压缩至约3公里,进一步促进黄河两岸城区联动发展。”济南起步区管委会副主任史海成表示,下一步,结合起步区建设发展需要,还将适时启动其余规划跨河桥隧的建设。

鹊华公园9月将试运营,打造“如梦令”宋词主题演艺乐园

在公服配套领域,4年来,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山大二院北院区等一批优质公服配套设施陆续启用,14个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市政场站开工建设、9个已建成投用。

起步区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全面开工,鹊华公园年内将对外开放,现代化新城已经初具形态。

据介绍,目前,鹊山生态文化区加速成形,鹊华公园内鹊华中新园、泉韵水坊、泉城名士坊、齐风鲁韵坊以及生态修复等项目全面开工,7月份将达到开园条件,9月份将进入试运营阶段。

泉城名士坊效果图

届时,鹊华中新园将突出南洋风情与新加坡元素,让市民在家门口领略东南亚文化魅力;泉韵Live聚焦文创+美食两大主题,打造开放式现场音乐表演场所;泉城名士坊将打造“如梦令”宋词主题演艺乐园,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宋代生活图景。

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提速,已落地23个重点合作项目

四年来,起步区坚持改革赋能,深化开放合作,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一体推进综合集成改革,2023年以来,起步区先后成功入选全国“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等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

在起步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突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运行良好,与南洋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共建中新绿色科技研究院已实体化运行,持续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载体。

起步区务实开展对新加坡合作,聚焦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产业方向和未来城市建设领域,谋划落地山东省首个中新合作实体化载体——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目前,已形成初步规划成果,落地“星泉汇”、中新未来公园等23个重点合作项目,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

年内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任务,免费开放7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四年来,起步区坚持生态优先,保障改善民生,绿色宜居图景愈加丰富。

生态方面,起步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相较成立之初,空气质量改善15.9%,国省市控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形成景观效果,黄河起步区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民生方面,起步区年内基本完成安置房建设任务。今年,起步区将实施12件年度民生实事。比如,面向社会免费开放7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方面,今年将实现办理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申请材料平均压缩30%以上。

孙斌表示,当前的起步区处于从“五年成形”到“十年成势”迈进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济南起步区将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全力提速突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习生:王艺洁  摄影:黄敏  编辑:刘雨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