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13名少年接力跑,历时近12小时完成148.73公里“泰山驿传”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微信公众号  昨天 21:12

近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十三名学生完成了一项创举——以跑步接力的方式,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纵穿南部山区,翻越泰山北麓,累计爬升2169米,完成全长148.73公里的“泰山驿传”。这场历时11小时54分57.08秒的壮举,是一次体能挑战,也是对千年驿传文化的现代传承。

晨曦微露,十七个身影聚集在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操场,十三位接力选手和四位保障组同学准备就绪。当印有附中中长跑社社徽的横幅徐徐展开,第一位选手郑重地将写有“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和所有人签名的“绶带”系在肩上。6:20,随着起跑喇叭响起,泰山驿传正式开启。驿传中传递的“绶带”象征着团队的信任与责任。

▲ 团队成员 杨译博

活动设计了十二个接力区间,每一区都有独特的挑战。第一区间全长15.6公里,爬升300米,选手需要在城市车流中寻找节奏,并征服“怪坡”9%的陡坡。一小时后,一位刚结束军训的高一学生几乎跪倒在地将“绶带”交给下一位跑者。二区路线随着兴隆山麓攀升,沿着卧虎山水库薄雾朦胧的湖面徐徐而行。最具挑战的第四区间虽然只有8.3公里,却要爬升450米海拔,连续180度转弯的盘山公路和15.6%的坡度,让最强者也几近极限。当跑者抵达海拔735米的药乡森林公园山口时,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泰山是对他坚持的最好奖赏。第五区间坡陡弯急、道路湿滑,在细雨朦胧中,跑者如流水般向下奔去……当六区选手撞开泰山红门下象征“往路”终点的丝带时,配速器停在72.6公里,5小时46分钟。

团队接力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当最小的队员——刚满十三岁的三区跑者完成交接后因极度疲惫呕吐时,他诠释的不仅是个人坚持,更是团队责任。

午后复路阶段,队伍遭遇了严峻考验。雨越下越大,七区选手克服头晕症状努力奔跑,九区选手全身湿透还一度迷路;第十一区更是面临天黑、大雨、改道的多重考验。这时,驿传的团队价值凸显无疑,迅速调整计划,能力强的选手紧急跑涉水弯道以保障安全,耐力弱的队员承担了平缓但能见度较低的路段。队员们在大雨中艰难前行,没有抱怨,只有相互鼓励;没有退缩,只有前赴后继。这种场景令人想起泰山挑山工的精神——“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

晚上8:50,当最后一位跑者冲回山东大学操场,所有队员齐聚陪同他跑完最后400米。“绶带”在灯光下发出银白色光芒,配速器停止在148.73公里,11小时54分57.08秒,欢呼声响彻夜空。

“原来,山顶远不是终点。”他们如是说。

侧记

“驿传”一词源于中国古代驿站系统,曾是传递文书的重要方式。泰山脚下的古道,作为历代帝王封禅的“御道”,承载着两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更高更强的追求。“泰山驿传”路线设计从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出发,经兴隆山、卧虎山水库,走古驿道最终抵达泰山红门,串联起地理坐标与历史文化脉络。

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而言,从初二到高三,13岁到18岁的年龄,自发创意、设计再到实施,有激情有汗水更有收获,而承担保障任务的学生,作为坚强后盾,是护住薪火不灭的最大功臣。其中一位活动组织者说:“我们将永远地把这一份意志,这一份精神像传递‘绶带’一样传递下去。”

学生们举办长跑接力赛的动力,源自于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体验式教育,十六年的骑行和二十二年的远足活动,为学生们寻求自我发展和追求创新奠定了基础。“泰山驿传”的设计融合了骑行和远足活动的精髓,既有骑行的长途挑战,又保留了远足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加入了文化传承的元素。“泰山驿传”将作为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中长跑社传统项目继续举办。夜幕中,泰山驿传的横幅在操场缓缓收起,但那条浸满汗水的“绶带”将被永久珍藏。当古老的驿道与现代的奔跑相遇,当泰山文化遇上青春热血,一场普通的体育活动升华为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历练,更是一次精神的成长,见证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再造。正如泰山所寄托的“国泰民安”美好愿景,这群少年用奔跑诠释了新时代的担当与活力。

编辑:曹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