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想象的回声——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分享会举办
新黄河  2天前 16:52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2025年5月22日,“中世纪想象的回声: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分享会”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办。《贝奥武甫》译注者、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一同探讨了《贝奥武甫》这部经典史诗的价值。



一部史诗在中国的“重生”

冯象于1987年着手翻译《贝奥武甫》,30年后又重新修订旧译本,经反复的钻研和打磨,于今年推出了全新增订的特别版本。他首先分享了其三十年前初译与近年修订的幕后故事。他提到,20世纪80年代在哈佛求学期间,因导师李赋宁的推荐,他得以将这部中世纪史诗首次以学术性译本引入中文世界。



冯象还强调了为史诗做注的必要性。在他看来,“与其他内容清晰的故事不同,《贝奥武甫》将情节全部打散,有点像法国新浪潮电影,看着莫名其妙,一直到故事结尾才能恍然大悟。诗人也很有意思,他在简单的三场搏斗中穿插了无数神话、传说,而所有这些穿插的内容全部都是片段”。并且,《贝奥武甫》成书年代久远,语言风格与文化背景皆与当代读者相距甚远,因此《贝奥武甫》是不太容易立刻读懂的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注释辅助阅读。冯象说:“史诗必须加注,必须告诉读者这句话和什么地方有联系,在同时期或者比它晚的文献当中,这件事是如何描述的,由此来推断原始的故事里面是怎么样的情况。”



对于史诗的“异端性”,冯象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冯象指出,对中国读者而言,基督教传统是我们印象中西方文化的主流传统,但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欧洲的非基督教传统或者基督教异端传统。《贝奥武甫》暗藏北欧日耳曼文化的悲观主义色彩,这使得《贝奥武甫》在当时的正统叙事中显得“危险”,却也成为其独特魅力的来源。

蚂蚁运粮——译注的学术匠心

包慧怡从翻译策略与中世纪文学研究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冯象译本的学术价值。她指出,《贝奥武甫》的叙事结构破碎闪回,涉及23个北欧民族的复杂谱系,普通读者极易迷失;而冯象的译注“如蚂蚁运粮”,以每两行一注的密度,将神话、历史、语文学考证娓娓道来,既为学者提供研究指南,也为大众搭建理解桥梁。



她特别赞赏冯象对古英语修辞程式的处理。诗中大量使用“变体”,若强行汉化为流畅表达,会丧失原作的陌生化美感。冯象选择保留原文结构,创造出一种“非惯常汉语”的诗意节奏,让读者感受到“异域作者邀请我们进入他的世界”。这种翻译理念,与当下追求“可读性”的潮流背道而驰,却真正实现了跨文化的对话。

包慧怡还强调,《贝奥武甫》对现代人的启示在于其“后真相”特质。中世纪文本模糊了历史与故事的界限,如 “飞龙掠过天空”可能对应现实中的彗星。今天的读者同样面临信息甄别的挑战,而“阅读《贝奥武甫》,正是对抗碎片化叙事的一次特别好的训练”。

重读经典,回应经典

罗岗教授从读者的视角,探讨了《贝奥武甫》的现代意义。他举例说,贝奥武甫晚年独战火龙,本可动员全民参战,却选择单打独斗,最终导致王国陷入危机。冯象在注释中将其归因为“老王孤身一人与火龙决斗夺取荣誉,却忽略了发动群众资源。屠龙夺金,英雄捐躯的壮举,竟成了亡国灭种的悲剧的前奏”。罗岗认为这一解读融入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经验,“经典的意义在于每个时代都能投射自身的困惑”。



罗岗进一步指出,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与之产生共鸣。这一点尤为重要。《贝奥武甫》当然可以作为中世纪文学、中古英语文学的经典来阅读;但与此同时,在阅读这类经典作品时,读者能否尝试将自己置身其中——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当我们把自己“摆进去”,或许就能看到与以往读者截然不同的东西。



学术视角不断变迁,但经典始终在那里,每一代人都要重新面对它们。关键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回应经典?《贝奥武甫》不仅仅是一部翻译作品,它也通过细致的注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即使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单从“如何读书”来看,这种态度本身就值得借鉴。

 

编辑:徐征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