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昆仑石刻”真伪问题近日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众多专家从文本内容、凿刻工艺、历史背景等方面展开了考证与辩论,观点纷呈。7月14日,《光明日报》再次刊发“学术争鸣”专版,探讨“昆仑石刻”真伪。这两篇文章均从图像中的石刻刻痕入手,却得出不同结论:李跃林写的《用刻字法为“昆仑石刻”断代》,认为石刻的刻字方法是后人难以复制的秦人书刻基因。而俞超写的《读“昆仑石刻”图像》则指出,“昆仑石刻”的字形和刊刻痕迹等方面有多处疑点。
值得一提的是,《用刻字法为“昆仑石刻”断代》的作者为物理学博士、北美四海书院院长,他认为,“从秦到汉,是冶铁炼钢技术(治石工具)的高速发展阶段,也是刻字技术迅速改进的阶段。各种不同的刻字技术有其明显的、可以用于断代的特征。这一刻字技术的比较方法,或对判断‘昆仑石刻’的真伪提供一种思路。”
文章认为,“昆仑石刻”点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点画粗细均匀且入石较浅;二是线条的两侧即使在扭曲处也基本平行;三是线条两边都有明显的崩裂。”这样的效果,“最可能是以平口刀直接入石而刻出,一次刻成一个点画,这样线条自然、粗细均匀,刀痕宽度取决于刀的宽度而两侧自然平行,并在刀口两侧都有不规则的崩裂。又因刀口与石头接触面大,镌刻阻力大而不会入石太深。”
文章认为,可以确认“昆仑石刻”为平口刀直接凿刻而成。“那么这一刻字法是否可以作为‘昆仑石刻’断代的证据呢?有学者认为,平口刀平入法因为简单,古人能为,今人也能为,所以不能作为断代依据。这一观点,忽略了秦汉到唐宋刻石刻字技术进步背后反映的书刻理念的演变,也忽略了唐宋以来对刻石刻字技术发展认知缺乏的现实。……平口刀平入法,易造成线条边沿的崩裂,不能把控刻制效果,在更为繁复的平底法和双刀法诞生发展之后,至少在成熟的汉代碑刻中,平口刀平入的方法基本不再使用。在梳理了秦汉以来刻字技术的发展和书刻理念的演变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探讨后人是否可以用平口刀平入这一简单的刻石技术,来造出‘昆仑石刻’。从技术上说,这当然是可能的。但从书刻理念发展上说,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书刻理念与更为高级的刻字技术同步发展。后代的作伪者只能依赖他们所掌握得更为先进的刻石技术和自己的理解来制造‘昆仑石刻’,即只能采用广为接受的双刀法或平底法来制作。如宋人重刻的《峄山刻石》,就是采用双刀法来推想秦人刻石的原貌。唐宋元明清会不会有平口刀平入的凿刻文字?至少,在已经公布的墓志和摩崖图片中,笔者尚未观察到具有类似效果的石刻。”
文章因此认为,证明“昆仑石刻”真伪唯一的不可撼动的证据,“是石刻本身和它所具有的刻字方法,是后人不可复制的秦人书刻基因。‘昆仑石刻’的刻字技法虽然简单原始,却是仍在发展过程中的秦人书刻理念的产物,并非掌握了更高级的技术(双刀法)和具有不同刻石理念(追求石面和拓本视觉效果)的后人所能轻易模仿的。‘昆仑石刻’刻字所使用的就是秦代的工具和方法。”
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博士俞超写的《读“昆仑石刻”图像》一文,“就网络流传的‘昆仑石刻’图片观察文字凿刻以及文字跟裂痕、残损之间的关系,以这块岩石的状态在2000多年中未受气候、地质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为前提。先认定此石刻为真,然后通过观察确定疑点,再进一步讨论所发现疑点是否符合秦原刻的情况。”作者写道:“初看此石刻,我有四点疑问:一是文字的造型透露出来的审美不统一,略显庞杂;二是字口清晰,无包浆;三是刊刻手法庞杂,而不是丰富;四是刊刻显得小心翼翼,线条孱弱,不似秦汉石刻一般果敢、明确、肯定。这是观察的真实感受,跟逻辑比起来,感受不见得是次要的,感受常常引发追问。”文章以“昆仑石刻”石面裂痕、剥痕、不同石层与文字的关系为线索,辅以文字造型、凿刻痕迹与崩裂等图像细节的综合解读,发现“昆仑石刻”存在众多疑点。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