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刘瑞祥
近日,青年作家仲文娜的长篇儿童小说《秧歌,跑起来》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以商河鼓子秧歌为题材,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关联。
作为第五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得主、知名儿童作家,仲文娜表示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作品的一点在于,这部作品主题鲜明,跟社会关联比较大。“以前的作品更关注孩子自身成长,是向内的;这部作品转向外部,呈现了外部某种特定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仲文娜说,“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创作题材的拓展,也是创作上的一种尝试,很有意义。”
《秧歌,跑起来》入选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第三批扶持项目等,赢得了广泛赞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表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关联,已然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趋势,《秧歌,跑起来》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著名评论家赵月斌表示,《秧歌,跑起来》没有写成一部空洞的“非遗宣传册”,而是一部充满温度与质感的儿童文学作品。
新黄河记者专访了仲文娜,畅聊作品背后的故事。
朴素背后的力量感,让作家有了创作的决心
新黄河记者:您能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新作吗?
仲文娜:故事发生在一个北方小镇,那里一直传承着跑秧歌的传统,男孩恩星和麦麦从小耳濡目染,早早学会了跑秧歌。跑秧歌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荣誉,也让他们学会了坚持和努力;阿飞喜欢武术,一心想着将来成为一名武术教练;周沁喜欢当地民歌,唱得出神入化。可以说,孩子们各个身怀绝技。同时,小说也呈现了两个家庭命运的坎坷和波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成长,童年犹如壮美的鼓子秧歌热烈。
新黄河记者:您是怎么想到写鼓子秧歌这个题材的呢?
仲文娜:故事创作的源泉来自多年前的一次采风活动。我有幸跟着作家队伍一起来到商河。现在想来,当时的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只记得观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鼓子秧歌表演。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受,那就是“震撼”!
伴随着激烈的鼓点声,耳畔仿佛千军万马走过,身上瞬间起了一层密密麻麻的鸡皮疙瘩。很奇怪,看似朴素的鼓子秧歌却给人一种如此强烈的力量感,让人真切感受到这种民间舞蹈强大的生命力。回去之后,这个场面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心里。时间一天天过去,在一个下班的黄昏后,脑海里突然生出何不把它写进小说呢?思来想去,这个题材似乎更适合在儿童文学里呈现。鼓子秧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类项目,非常值得一写。
新黄河记者:当生活中多了一项鼓子秧歌是种怎样的经历?
仲文娜:在采风之前,从未接触过鼓子秧歌。但自从决定写这部儿童小说后,我的生活跟鼓子秧歌变得密切起来。我先后去商河采访,并因此结交了一些商河的朋友。他们在我的创作过程中,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说实话,我并没有专门学习鼓子秧歌。那不是一时半会能学会的,要花一些工夫。但采访的时候,我拿起道具尝试了几次,感觉很不错。如果在鼓子秧歌队里,我愿意敲小鼓,边敲边按节拍或走或跳,感觉挺好。
新黄河记者:在您创作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经历了哪些困难?
仲文娜:创作之前,主要是搜集素材,一是在网络上查了一些资料,二是咨询了一些身边来自商河的朋友,三是去当地进行采访。对我来说,这个题材有些陌生。不进行充分的准备,恐怕很难写下去。鼓子秧歌一些相关的术语、行话,如果不进行采访,是写不真实、写不准确的。这样的作品,经不起推敲,万一被当地行家看到,会贻笑大方。我觉得,作为一名创作者,一定要走出去,多看多问多感受,这样灵感很容易不请自来。躲在屋里闭门造车,单纯靠想象肯定不行。
快乐非遗鼓子秧歌,应该被看见和热爱
新黄河记者:通过这部作品,您想给读者传递什么?
仲文娜: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一个数字爆炸时代,AI智能、各种短视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最大的快乐大概是吃外卖、喝奶茶、刷视频、打游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离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所以,通过这本书,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并热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鼓子秧歌如此有魅力,值得被人看见和热爱。
新黄河记者:相信有不少读者,尤其是小朋友会通过这本书了解鼓子秧歌,爱上鼓子秧歌,您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仲文娜:想跟孩子们说,只要自己喜欢,就去做!它会带给你快乐,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精彩。不同于现在流行的钢琴、画画等现代艺术,鼓子秧歌是一种更为古老,更为深沉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殊途同归,都可以让一颗心因此丰盈起来。
好的作品要有故事性、趣味性,更要有文学性
新黄河记者:作为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您一直保持写作激情的秘诀是什么?
仲文娜:实际上,与一些多产的儿童文学作家相比,我写得太少啦。不过,我会一直写下去。众所周知,我也写一些成人中短篇小说。我觉得,不管是写成人小说还是儿童小说,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敏感,可以是好奇之心,也可以是悲悯之心。我们要对这个时代敏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对这种变化葆有敏感,进而多一些思考;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和事敏感,共鸣他们的快乐与悲伤,为他们的梦想而激动,为他们的烦恼而担忧……
新黄河记者:您接下来有什么创作方向吗?
仲文娜:最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公益活动,济南某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成立了星淘淘公益体验店。一些爱心企业捐赠了一批商品物资,这批商品在体验店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售卖,所获利润均用于这些特殊儿童。那天开业仪式上,有个男孩为大家表演弹钢琴。朋友告诉我,他的父母均为某大学教授、博士,谁也没有料到会有这样一个孤独症孩子?孩子顶多十岁,猛地一看,浓眉大眼,挺漂亮。但是,脸上自始至终毫无表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一刻,我心里很难受。这个小男孩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或许,下一步的写作会涉及这些特殊儿童。
新黄河记者:您觉得写好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仲文娜:目前,我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文学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尺度。过于强调文学性,可能会削弱可读性。考虑到儿童文学主要阅读群体是孩子,这里面要依据孩子们的心理,增强故事性,趣味性,能让孩子读下去才是关键。但一味强调这一点,忽视文学性,作品会变得寡淡无味,读过之后,仅仅让孩子们乐呵一笑,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只能说是打发时间。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既能吸引孩子读下去,又能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跟随主人公欢喜和忧伤,一同成长。
编辑:孙菲菲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