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磐安榉溪村孔氏家庙举行盛大祭孔典礼,榉溪“沉浸式”文脉如何照亮乡村未来?
新黄河  10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9月28日,浙江磐安榉溪村孔氏家庙的木门又一次被缓缓推开。这个动作,从南宋初年孔氏先祖南迁至此开始,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近九百个春秋。

当天上午,榉溪村孔氏家庙内鼓乐齐鸣,盛大的祭孔典礼如期举行。编钟编磬奏响的千年古乐,与九百年前先祖听到的旋律并无二致。六佾舞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遵循着南宋时期的古礼规制。主祭人敬香、献帛、献爵的仪式,完整保留着祖先的规矩。这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典礼,不仅是仪式,更是榉溪孔氏家族九百年来文脉与血脉的延续。

公元1128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孙孔端躬随宋高宗南渡,最终选择在榉溪这片山水间安家落户。从那时起,祭孔的香火就在这里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九百年间,无论战乱还是太平,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孔氏家族始终恪守着“诗礼传家”的祖训,将南宗家祭典礼一代代传承至今。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中的这句话在榉溪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孔氏后人在赞读祭文时表示,这份传承九百年的祭文,不仅承载着孔子的教诲,更寄托着当代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更难得的是,榉溪人让古老的祭礼与当代生活相融合。通过“全球云祭孔”,古老的仪式走向世界,并且借助数字技术,让年轻一代能更直观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祭典礼成,但儒学的生命力在榉溪的日常生活中继续绽放。在村口的“敬字亭”前,总能看到白发老人握着孩童的小手,一笔一画教导他们敬惜字纸;当邻里纠纷起时,村民们会自然而然地用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来化解矛盾;每逢婚丧嫁娶,周礼的古老仪式依然在乡间有条不紊地传承着。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正是儒学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这样一个隐于山水之间的小村落,因其九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2024年荣获了联合国“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参观后感慨:“在榉溪,我看到了儒学最本真的样子。这里没有将传统文化博物馆化,而是让它活在每个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从南宋到2025年,榉溪村用九百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仪式感的维系,更需要将精神内核融入时代脉搏。这个小村庄的故事,正在为全世界提供文化传承的“榉溪方案”。

编辑:任晓斐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