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李睿
2025年10月16日,由国家版权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办,山东省版权局、青岛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在青岛开幕。在16日2025国际版权论坛作主旨发言后,17日上午,我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文澜资深教授吴汉东又在“文化发展中的中国版权”学术交流中作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版权战略实施”的主题发言。
在会议间隙,吴汉东教授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专访,他表示,这次国际版权论坛,无论是规模、水准和影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好客山东、拥抱全球
新黄河:吴教授您好,您觉得此次国际版权论坛为什么会选择在山东青岛举办?
吴汉东:在我的心目中,山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版权产业也甚是发达,在整个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的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那么这一次国际版权论坛能够选择在山东举办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体现了好客山东、拥抱中国、拥抱全球这样一种宽阔的胸怀,也反映了山东对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发展的一种需求。我觉得有着特别的意义。
新黄河:请问这次2025国际版权论坛有什么新的特点,体现了国际版权领域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吴汉东:本次论坛主要是谈到文化的发展与版权制度的关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首先我觉得,这次国际版权组织的高级官员都来了,总干事、副总干事,还有一大批各个分支部门的负责人齐聚山东。另外一个方面,除了国际组织的官员以外,还来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国家,他们的一些部门负责人,与我们中国的这些知识产权专家、版权专家共同探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另外我也注意到,来自中国的学术界、企业界、文化界等各种人士都齐聚青岛共同讨论产业发展问题、文化强国问题、版权保护问题,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说这次国际版权论坛,无论是规模、水准,还是影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值得肯定的。
回应AI技术所带来的著作权挑战,中国是及时的
新黄河:AI的发展给版权制度带来了很大的时代挑战,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时代挑战?
吴汉东:包括AI在内的数字技术,对版权产业的发展,对于版权制度所带来的时代挑战,在昨天的会上我就谈到了,现在这个AI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深层次的,在有些方面是颠覆性的,其中它就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智力创作活动的方式。一句话,AI可以参与创作。对这个问题,它会引起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说算法推荐,是不是技术中立,比如数据文本的分析和挖掘,算不算合理使用,还有AI自动生成的各种文本、视频、声音,能不能作为作品来看待。
我们也注意到,美国、欧盟、日本包括韩国都在关注AI技术对著作权法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发布政策报告、修改版权登记指南来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
那么在中国呢?无论是北京、杭州还是广州、深圳的各地法院都在受理与AI有关的版权案件,并作出判决。他们的裁判立场和观点,与国际上这些国家所采取的这样一种基本立场,是近似的,这就反映了中国对AI技术所带来的著作权的挑战的回应是及时的,也是正确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版权产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本土独有资源
新黄河:山东是孔孟故里,儒家文化诞生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您觉得山东的这些文化资源该如何更好地打造国际化的文化IP?
吴汉东:现代版权产业的发展,其实应该是文化创新与信息革命相结合的一种产业形态。首先,中国特别是山东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个文化资源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但是我以为现在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首先应立足本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包括孔孟文化的这种宝贵资源。因为这些资源是中国独有的,也是在世界上有影响的。
那么,如何把这个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变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来推动版权产业的发展呢?这里就需要创新。所以我觉得,对传统的孔孟文化,或者山东的这个本土文化,我们可以持续进行改造创新,采取现代人或者说各国的人都乐于接受的一些表达方式,无论是动漫戏剧还是电影,都能使我们传统的文化再现生机。应该说山东在文化资源的占有方面是一个富矿,当然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所以我有一个建议:让中国文化首先立足本土,但是在全球来说,要走上去,更要走出去。因为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富裕,科技可以使一个国家强盛,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伟大。
摄影:李睿 钱欢青 摄像:王广灿 编辑:徐敏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