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写诗悼念杨振宁先生: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
新黄河  昨天 11:16

新黄河记者:江丹  

10月24日,莫言和好友王振在他们共同的公众号“两块砖墨讯”上,以《大师归去 高见永存》为题发文悼念杨振宁。


在这篇帖文里,莫言回忆了自己与杨振宁生前几次相见的场景。其中,他们曾经一起在北京大学参加《开讲啦》特别节目,就科学与文学展开对话。当时,在谈到诺贝尔奖的时候,杨振宁对莫言说,我们走了不同的路,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但是都走到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他说,自己站到那个奖台的时候,跟一个美国人获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问莫言,是不是也这样,觉得跟一个英国人或一个法国人得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莫言回答,他觉得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样的,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而在中国,几十年来,这个文学奖也一直是个热点话题。莫言说,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公布的那段时间,他经常接到很多电话,被问谁能得奖,谁不能得奖,他觉得得奖者已经成了一个被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还是在那次对谈中,莫言说,文学家关注的是人,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是自然界,是物质的原理,同一件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眼睛里都不一样,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莫言说,作家的创作是对现实生活想象加工后的综合,就这点而言,文学可能比化学、物理学稍微自由一点。

杨振宁表示,文学可以幻想,但是科学不能。科学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在这了解的步骤里是需要想象,需要猜,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这跟文学里的幻想是不一样的,幻想出来的科学是没有出路的。

莫言说,杨振宁是天才,他天才的表现不仅是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在得奖后依然有许多重要的发现。莫言说,自己曾被问到为何得奖如此低调,他当时回答:“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看我还低调不低调。”

莫言还提到,2013年冬天,他被评为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杨振宁先生上场推介。莫言撰联感谢: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粒子之微。莫言解释:“虽平仄不协,但非如此不足以概括先生之伟大业绩也!”


在这篇帖文里,莫言还贴出了自己手书新诗《悼杨振宁先生》:“港岛悲闻坠大星,满天秋雨叶飘零。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莫言表示,“书短句以寄哀思,将来或可再写长文。”



编辑:钱欢青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