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桂凯
“儿啊,是妈妈对不起你,怪妈妈没有能力,妈妈对不起你。”7月22日,在四川绵阳,55岁的张英(化名)声音颤抖,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对儿子的亏欠。儿子王军(化名)抱住妈妈,抚着妈妈的背,轻声安慰,“妈,咱不哭了,我不怪你的,没有人会怪你的。”跨越36年的期盼,在这一刻成为现实,张英情难自禁,久久不能平静。
张英讲述,自己的童年充满坎坷,8岁时父亲离世,12岁时又失去了母亲。1988年,她生下了儿子王军。然而,那段婚姻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儿子半岁左右,丈夫离家前往贵阳打工,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三个月后,村里一位老人劝其出去打工,说能帮她出路费,她犹豫再三,最终把10个月大的儿子托付给孩子奶奶,自己踏上了远行之路。
张英跟着同村老人几经周折,最终到了河北省,结果被骗到了一家黑心工厂上班。“我害怕极了,托同村的人帮我寄信给丈夫,求他来接我。”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始终杳无回音,熬了一个月后,她意识到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于是趁着夜色偷偷逃走,四处辗转,几年后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并在河北安了家。
1991年,张英以回娘家的名义重返贵州。因羞愧和恐惧,她站在前夫家门口,迟迟不敢进去。整整徘徊了两天,却始终没见到任何人影,最终带着失落返回了河北。十多年后,她再次回到贵州,鼓起勇气去找儿子奶奶,却得知孩子已经丢了。
张英不愿相信,她回到娘家,托人打听前夫的消息,想问出孩子的下落。然而,中间人告诉她,前夫已经再婚,始终不肯透露他的联系方式。无奈之下,张英只能再次回到河北。此后几年,她又前往贵州寻亲,依旧一无所获。“多年来,我无数次梦到儿子,心里满是愧疚和思念。我害怕过年,尤其是正月初一,因为那天是儿子的生日,每到这一天,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前两年,张英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寻亲故事,2025年2月,她回到贵州进行了采血。没想到,仅仅半个月后,就接到了比对成功的好消息。“不管他是否愿意认我,我只想知道,他这些年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人疼他、爱他。只要他平安健康,我就心满意足了。”
事实上,远在江苏的亲生儿子王军也在焦急地寻找亲生父母的下落。
王军说,自己从小就知道不是父母亲生的,村里人都清楚这件事。可每当他问起自己的来历,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有人说他是被捡回来的,有人说他是被抱养回来的。“我是个心宽的人,养父母待我不错,我也就没太纠结身世。”
直到他当了爸爸,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根在哪里?亲生父母是谁?父母是否也在找自己?
2024年7月,王军采集血样做了祖籍分析,结果显示其可能是来自贵州,但当时并未比对成功。今年初,他偶然刷到了胡祥雨警官的视频,看到了许多寻亲成功的家庭,于是再次采血邮寄给了胡祥雨警官,最终等来了好消息。
7月22日,多年未见的母子在绵阳团圆,张英声音颤抖,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对儿子的亏欠。王军抱住妈妈,抚着妈妈的背,轻声安慰,“妈,咱不哭了,我不怪你的,没有人会怪你的。”张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亲手做的两双鞋垫,一双绣着“平安”,一双绣着“一顺百顺”,张英说,这是她对儿子最好的祝福。
剪辑:张成霖 编辑:孙菲菲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