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由北青网法治研究院与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的“普法基地”授牌仪式暨“行政争议多元化解”主题沙龙在京举行。
资深媒体人、法度研究院院长刘万永;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北青网法治研究院秘书长杨国华;中国企业报执行副社长张有义;新黄河编委、刚调查栏目主编郭吉刚;界面新闻中国频道主编刘海川等多位媒体人、法律界人士莅临现场。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在明在欢迎致辞中表示:“立法是法治的蓝图,执法是法治的筋骨,守法是法治的根基,而普法正是连接三者的血脉。由北青网、中国商报‘尚法新闻’、中国企业报企业合规与治理研究院、新黄河客户端、指尖新闻等多家媒体联合发起的‘公益普法热线’上线以来,其‘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打破地域壁垒,与在明律所深耕行政法服务的社会责任理念高度契合。我们的律师团队通过热线平台解答征地拆迁、行政纠纷等法律难题,切实感受到这种创新模式的深远价值。”
资深媒体人、法度研究院院长刘万永对在明律所成为北青网法治研究院 “普法基地”表示了祝贺。
刘万永说:“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全社会对法律的尊崇与理解。通过搭建法律与公众的桥梁,让法治声音能够 ‘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一直是法度研究院努力的方向。”
刘万永在发言中提到,“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自成立以来,足迹遍布全国 30 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案件超3万余件,每年普法惠及数万人。这些成绩见证了他们在维护当事人权益和传播法治理念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我们期待,在明律师事务所以此次授牌为契机,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普法案例,通过北青网的平台,向更广大的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全民法律意识。”
在仪式现场,刘万永、杨国华、张步峰与杨在明共同为“普法基地”揭牌。
此外,杨国华还向在明所主任杨在明颁发“北青网法治研究院研究员”证书。
北青网法治研究院秘书长杨国华表示,北青网法治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秉持“传播法治精神、服务社会治理”为己任,紧扣“普网络法”和“用网络普法”主线,服务于首都的网络普法工作。
而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成立多年来,在行政争议化解、征地拆迁维权等法律风险防范等领域,贡献了专业智慧。今天,这一授牌不仅是对在明律师事务所的认可,也是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里程碑。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对在明所成为北青网“普法基地”表示了祝贺。他说,在明所始终秉持“只为被征收人维权”的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援,坚持以个案推动行政法治进程,不少案件都被选入地方法院的典型案例,这对于规范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有长足的意义。
界面新闻中国频道主编刘海川提到了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他表示,“在法治进程中,媒体与律师始终都是社会文明的主推手。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这些‘传统手艺人’的价值愈发凸显——记者用调查穿透迷雾,律师以专业锚定坐标,正如今天‘普法基地’授牌仪式所昭示的,唯有坚守‘用脚步丈量真相,以法理滋养人心’的信念,才能在法治文明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中国企业报执行副社长张有义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当前,众多高校法学院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研究的使命,更通过真实案件代理切实推进普法实践。此次法治文化基地的建立意义重大——这块牌匾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在明所将在北青网研究院与各合作方支持下,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多元化法治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法治治未病”的理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普法基地”授牌仪式后,进入实务研讨环节。在明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丽芬、合伙人陈丽芳等8位资深律师和与会嘉宾围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主题,深度结合近年承办的集体土地征收、违建拆除、行政协议纠纷等代理案件开展研讨。
此外,与会嘉宾还就执法程序规范性、企业经营性损失认定等实务痛点,与律师团队展开深度对话。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高强度思维碰撞为后续普法工作提供多维参照。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