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审会计师事务所临阵“跑路”?5家被立案上市公司年报“难产” | 大鱼财经
新黄河  2天前 23:00

新黄河记者:苏冉  

A股2024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已经结束,但仍有多家公司未按期“交卷”,监管部门随即依规介入调查。5月6日,金力泰(300225.SZ)、紫天科技(300280.SZ)、天茂集团(000627.SZ)、*ST恒立(000622.SZ)、ST新潮(600777.SH)同日发布公告称,因未按规定期限披露定期报告被证监会立案,目前5家公司均已停牌。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公司年报“难产”的原因可谓五花八门。如紫天科技因欠付会计师事务所2023年度审计费用,导致后者无奈“跑路”,从而无法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审计工作;金力泰则是因年报中财务信息等相关重要事项未能完成核实查证程序,导致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业内观察,以上问题折射出少数上市公司审计环节已经失守,企业风险防控出现缺位,监管部门在立案调查传递对违规零容忍信号的同时,还应推动审计工作从“事后核查”向“事前预警”转型。

长期欠款致审计机构“撂挑子”,临时换所让上市公司“很受伤”

5家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中,紫天科技呈现的“剧本”颇具戏剧性。

紫天科技4月23日公告称,截至公告日,因公司仍未聘请年审会计师,预计无法在法定期限前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为何会出现审计机构缺位“事故”?对此,公司方面表示,2024年5月20日,公司召开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聘请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简称“亚泰国际”)为公司2024年度审计机构。然而,公司于2025年4月14日收到亚泰国际发来的《通知函》,告知公司截至2025年4月11日,仍未与其签订2024年度审计业务约定书,并欠付2023年度审计费用,亚泰国际将不再与公司洽谈2024年年审合作事宜。

虽然紫天科技随即表示将继续联络审计机构,但时间紧迫,年报“难产”已成定局。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及相关人员曾多次被证监会立案。2023年11月,紫天科技及控股股东被立案调查;2024年9月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依法决定对紫天科技立案调查;2024年10月25日,因涉嫌拒绝、阻碍执法,证监会依法决定对紫天科技及相关人员立案调查;今年2月14日,紫天科技因拒不配合监管、检查、调查工作及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等事项,被福建证监局采取责令整改措施。

截至2025年3月16日,紫天科技仍未聘请具备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未提交整改报告,导致公司股票自3月17日起停牌。根据相关规定,若停牌后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若此后两个月内仍未达标,则可能被终止上市。

无独有偶,*ST恒立同样因临时更换审计机构导致无法按时发布年报。该公司去年12月30日发布公告表示,以“永拓会计自身现阶段业务繁忙,人员配备不足,无法承接更多业务,而公司年审工作时间紧迫”为由,临时改聘深圳旭泰会计师事务所。公开信息显示,新更换的旭泰所签署过证券服务业务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仅为3人,2023年度拥有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客户也仅为1家。

随后,旭泰会计师事务所未按约开展审计工作,*ST恒立直到4月29日下午3点后才收到审计报告等相关专项报告,导致公司审计委员会未能审议相关议案,从而无法按期披露年报。无奈之下,公司于4月29日当天发布公告表示,无法在法定期限内(2025年4月30日)披露 2024 年年度报告和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原因系定期报告涉及的部分信息需要进一步补充提供。业内认为,该事件反映出公司在内部管理和与外部机构合作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年报逾期发布原因各不相同,审计环节失守终吞“苦果”

与紫天科技和*ST恒立因审计报告未及时出具导致年报发布逾期不同,剩余3家因年报“难产”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各自暴露出的问题也颇具代表性。

金力泰5月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在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编制及审计过程中,因涉及年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等相关重要事项未能完成核实查证程序,需公司与相关方进行多轮协调沟通,目前相关工作仍在推进中,以上情况导致公司不能将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依次提交至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审议。

为稳定市场情绪,金力泰表示,目前公司正常经营,公司2024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董事会已督促管理层抓紧完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的编制工作。

此外,主打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的天茂集团,其在5月5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因公司定期报告涉及的部分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补充完善,公司未能完成2024年年报的编制工作,无法在法定期限内(4月30日)披露上述定期报告。

目前,该公司公开表示,其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会尽最大努力加强与各方的沟通,组织有关人员抓紧完成定期报告的编制工作。

面对“难产”年报,ST新潮的情况又颇为特殊,与大部分国内企业不同,该公司的核心资产在境外。公司日前公开披露消息称,年审会计师团队在美国公司现场审计的3周时间里,公司积极配合审计要求,竭尽全力推进2024年度审计进程。但是因时间过于紧迫,所需材料细致且复杂,部分材料包括审计所需的询证函回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全面收集。因此,公司正按照审计要求进一步补充提供前述资料。

事实上,除上述5家被立案调查公司外,还有3家上市公司同样年报“难产 ”。具体来看,玉龙股份、中航产融正在主动推进终止上市事项,因此无法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报,2家公司已经停牌。此外,普利退已经收到深交所关于公司股票及可转债终止上市的决定,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5月21日。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年报制度是上市公司最基本的信息披露义务,如果无法按时披露属于重大问题,无法按时披露年报的企业往往存在极大的经营性风险。年报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无法按时披露年报,不仅违反了相关规定,更可能意味着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未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的,中国证监会应当立即立案调查,证券交易所应当按照股票上市规则予以处理。

在业内看来,年报“难产”并非偶然,这是企业长期忽视审计环节的结果。部分企业审计意识薄弱,将审计视为“走过场”,甚至通过“审计机构博弈”掩盖财务问题。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需将审计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而非应付监管的“挡箭牌”。

对于投资者而言,年报“难产”现象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仅仅关注公司的股价表现,更要深入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包括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等方面。要警惕那些存在年报“难产”风险的公司,避免因投资失误而遭受损失。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指导,推动审计工作从“事后核查”向“事前预警”转型。

编辑:刘梅梅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