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进入2025年以来,猪价可谓“跌跌不休”,养殖户惨淡经营的同时,各大上市猪企却一直喜报不断,生猪养殖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生猪价格暴跌14%,饲料成本飙升11.6%,生猪养殖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波动。 5月1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再创新低,东北、华北已跌至13.6到14.0元/公斤(6.8到7.0元/斤),市场陷入“成本线保卫战”。
另一方面,牧原股份(002714.SZ)、温氏股份(300498.SZ)、新希望(000876.SZ)三大上市猪企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行业三强均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其中,牧原股份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4.91亿元,同比增长288.79%。当下,在猪周期压力下,降本增效已成为目前生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生猪市场拉响三重警报,有养殖户被迫“降重抛售”
今年的猪价行情,用“刺骨寒冬”来形容毫不为过。
截至2025年5月上旬,除4月初北方猪价短暂反弹外, 全国生猪价格已经连续16个月处于成本线以下,平均出栏价格仅为每公斤14.2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跌27.8%。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养殖户平均亏损达到每头猪350元左右,许多中小养殖场已陷入严重困境。这轮猪周期被业内称为“史上最长熊市”,从2023年年初开始至今已持续超过两年,远超行业正常3年左右的周期规律。
“400斤的中大猪,现在行情一般在7.5到7.7元一斤。”业内人士直言,现在的市场,是养猪户和收猪屠宰场在暗中较劲。养殖户想要挺住不卖,屠宰场趁机压价收货,价格战打得火热。目前大家都盯着产能出清的节点,谁也不想当最后接盘的人。
一位养殖专家直言,当前生猪市场已拉响三重警报,首先是产能严重过剩,养殖户恐慌性抛售激增,200斤以上的大猪存栏量同比暴涨23%,市场“猪满为患”;其次,价格倒挂加剧,标猪(标准体重猪)和肥猪的价差扩大至1.8元/公斤,肥猪跌破15元/公斤大关,部分低价区甚至出现13.8元/公斤的“白菜价”;最后,消费持续疲软,高温天气叠加肉类淡季,猪肉需求不增反降,屠企趁机压价,行情雪上加霜。
如该人士所言,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4290万头,虽较峰值调减274万头,但供给压力持续释放。此外,五一后需求淡季加剧,屠宰企业冻品库存高企,鲜销率不足70%,压价采购已成常态。
一位从业20年的广东养猪大户李志强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感慨:“我养猪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么难的日子,猪价低、成本高、环保压力大、消费疲软,感觉猪是得罪谁了?”这一发问引发无数养殖户的共鸣,短短三天内获得超过5万条评论。
追溯这场危机的源头,需要深入剖析国内生猪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非洲猪瘟疫情后,全国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到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5亿头,较2022年增长9.7%,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产能过剩成为压垮猪价的第一重因素。
更加棘手的是,养殖成本不降反升。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玉米价格平均每吨2780元,较2023年上涨8.2%;豆粕均价每吨3450元,同比上涨5.7%。饲料成本上涨直接导致养殖成本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养殖平均成本为每公斤17.6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1.8元,增幅达11.4%。
环保压力也成为养猪户的沉重负担。根据生态环境部去年发布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到2025年底,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业内直言,这些新标准直接增加了养殖户3%到5%的综合成本。
更扎心的是,许多养殖户因前期压栏赌“端午行情”,导致大猪扎堆,被迫贱卖。为了止损,有人甚至“降重抛售”,把没长够分量的猪提前卖掉,结果市场更乱、价格崩得更快。这对于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养殖户而言,可能面临巨大生存压力。
自救层面,合作社模式逐渐成为中小养殖户的“救命稻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统一采购饲料和销售,合作社帮助养殖户们降低了成本,增强了议价能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的养猪专业合作社达到1730家,覆盖了约7.8万户养殖户。此外,生态养猪模式也开始在一些地方兴起。将养猪和种植结合,形成“猪—沼—果”的循环模式,不仅能满足环保要求,还能为养殖户带来附加收益。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场,其综合效益提升达22.7%。
三大上市猪企降本增效各有妙招,出栏量大增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猪价持续下跌不仅波及养殖户,也让大型养殖企业感受到了压力。但凭借规模效应和资金实力,后者抵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更强,上市三大猪企一季度业绩全面飘红。
营收方面,今年一季度三大猪企均实现同比增长。牧原股份一季度营业收入360.61亿元,同比增长37.26%。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243.18亿元,同比增长11.34%。新希望实现营业收入244.17亿元,同比增长2.13%。
从盈利情况看,三大猪企今年一季度均实现同比扭亏为盈。牧原股份一季度归母净利润44.91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3.79亿元,同比增长288.79%;扣非净利润为45.0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3.87亿元,同比增长288.92%。温氏股份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0.01亿元,同比增长261.92%,上年同期亏损12.36亿元;扣非净利润为19.14亿元,同比增长281.92%,上年同期亏损10.52亿元。新希望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122.99%,上年同期为-19.3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4.35亿元,同比增长122.47%,上年同期为-19.35亿元。
谈及盈利模式,温氏股份财报中明确表示,虽然生猪业务亏损10.2亿元,但公司通过产业链协同、金融创新等多种手段,整体现金流仍保持稳定。牧原股份则借助“全产业链”模式,2025年一季度生猪养殖平均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左右,在行业低谷期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新希望表示,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同期比较增加237910.53万元,增幅122.99%,主要是公司生猪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同时养殖成本持续改善,猪产业同比减亏,以及饲料业务同比利润增加所致。
面对猪周期压力,降本增效是各大猪企的普遍“应招”。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在2024年财报交流会上提到四点“省钱”办法:健康管理,持续加大对非瘟、蓝耳病等疾病的防控力度,逐步实现各类疾病的净化;种猪育种,构建科学的育种体系,打造种猪选育平台,改善猪肉品质,提升每头猪的盈利水平;营养配方,坚持低豆日粮的推广应用,在合成生物领域不断投入,支撑后续饲料成本的下降;智能化应用,当前公司各个场线间的成本离散度逐步下降,希望通过智能化设备的持续推广应用,提升标准化管理能力,缩小人员能力的差异,以带动整体成本的下降。
大型猪企尚可抵抗猪价下行风险,但普通养殖户日子却伴随着生猪出栏数量日益增加而越发难过。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数据,22家猪企出栏总量达5105万头,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超1000万头,16家猪企同比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最高涨幅超150%。此外,依据新牧网统计数据,2025年17家猪企计划出栏量最高可达2.17亿头,相较于2024年最高新增3810万头,增长幅度颇为可观。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了猪企在2025年的扩张态势,生猪出栏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
市场供应大幅增加可能导致猪价波动甚至进一步下跌。如2024年,部分地区猪企出栏量显著增加,致使猪价承压明显,若猪价下跌幅度过大,养殖户利润空间将被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山东省畜牧总站监测,上周全省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仅为15元/头,外购仔猪略有亏损。
华源证券提醒,近期猪价表现强于市场预期,但二育群体进场成本也随之上升,压制补栏情绪,短期猪价或维持震荡;中长期看,全年总体供给偏多,猪价弱势较为确定。面对行业新趋势,养猪从业者需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既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变化,合理规划生产节奏、优化经营策略,也要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有效防控疫病风险,确保养殖效益稳定。
编辑:刘玉红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