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在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背景下,光伏企业纷纷由盈转亏,利润大幅跳水。8月22日晚,包括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等在内的五家光伏上市龙头企业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述企业全部陷入亏损,合计净亏损达173亿元。对此,隆基绿能在报告中直言,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竞争环境影响,导致经营亏损、增量不增收。
五家企业中,硅料龙头通威股份在上述企业中亏损最大。财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5.09亿元,同比下降7.51%;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9.5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1.29亿元。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原因系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多晶硅销售16.13万吨;电池销量49.89GW;组件销售24.52GW。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上半年销量5.08GW。
面对困局,通威股份表示,受光伏行业供需矛盾尚未显著改善,行业各环节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点影响,公司经营业绩阶段性承压,但各项核心业务仍维持稳健经营,相关市场地位持续巩固。
通威股份上半年财报数据
组件龙头企业中,隆基绿能上半年亏损25.69亿元,上年同期亏损52.31亿元。其在财报中称,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竞争环境影响,导致经营亏损、增量不增收。
天合光能在分析亏损原因时直言,虽然公司光伏组件产品销量较上年同期依然实现增长,但受制于产业链供需失衡、光伏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影响,组件业务盈利能力下滑,上半年经营业绩出现亏损。
短短一年间,这些昔日的光伏巨头陷入集体亏损的困境,光伏产业的周期性调整进入深水区。
事实上,2023年可谓是光伏企业的高光时刻。彼时,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的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分居行业前四。与此同时,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两大巨头年盈利均超过百亿,其中通威股份归母净利润达135.73亿元。而亏损最多的是航天机电,当年亏损4.26亿元,这家公司光伏领域的营业收入仅占25.36%,超过70%的营业收入来自汽车零配件领域。
2024年,经营形势急转直下。根据年报,去年,68家光伏企业中没有一家营业收入超过千亿,营收最高的是晶科能源,其当年营业收入为924.71亿元,较2023年减少了262.11亿元。
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24年末,光伏与储能行业累计负债超过65000亿元,已有超过150家知名企业面临破产,很多光伏企业已从亏现金转到完全“失血”状态。
进入2025年,情况并未好转。据统计,21家光伏主产业链企业今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中位数值达73.27%,同比、环比分别上升4.61个百分点、0.52个百分点;13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70%,比去年同期多出4家。
究其原因,行业过度“内卷”是各大龙头企业深陷亏损泥潭的重要因素。
业内专家发文表示,去年以来,光伏产能严重过剩直接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快速下跌,硅料、组件等核心产品价格纷纷跌破成本线。企业为了维持基本的生产运转、保住市场份额以及支付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不得不继续生产和销售,而出货越多,亏损就越严重,越发陷入价格恶性循环。
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呼吁地方政府、第三方机构、媒体和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共同促进行业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倡议指出,受各方面复杂因素影响,当前行业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无序竞争加剧,严重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事关国家和产业发展大局,光伏行业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协会倡议,企业应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行为。
低价无序竞争亦对出口造成冲击。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同比下降,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为138.2亿美元,同比下降26%。不仅如此,部分海外国家在享受中国低价优质产品的同时,还频繁发起反倾销指控,加大贸易壁垒。
协会还呼吁地方政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防范阻碍产能出清的行为。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