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的茶期中大考:亏损收窄七成,手握近28亿元现金,投资者仍在激辩“生死线”?| 大鱼财经
新黄河  昨天 21:40

新黄河记者:杜林  

undefined

8月27日,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2150.HK)交出了一份引发市场热议的半年度答卷。财报显示,该公司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通过主动收缩门店网络来换取运营质量的提升。这导致上半年总收入同比下降14.4%至21.78亿元人民币,但盈利能力却得到显著修复,经调整后的净亏损由去年同期的4.38亿元大幅收窄73.1%,降至1.18亿元。

这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让投资者对奈雪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激烈的分歧。

“关店止血”成效初显:单量涨了,客单价下降

财报的核心逻辑,在于奈雪管理层正主动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有质量的增长。管理层在“业务回顾”中提到,业绩的改善得益于两大举措:“围绕绿色健康战略,积极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产品……以及对经营不善的门市的持续优化”。

这一战略调整的直接结果,是公司在报告期内关闭了部分直营门店,导致总收入有所下滑。截至6月30日,奈雪的茶直营门店数量为1321家,较2024年末的1453家净减少132家;同时,加盟门店数也从345家降至317家。

但这种“瘦身”带来了门店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仍在运营的直营门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同比增长4.1%至760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客流量指标——每间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11.4%至296.3单。这表明,留存下来的门店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增强。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每笔订单的平均销售价值从27.5元降至25.7元,引发了一些投资者对品牌高端定位能否持续的担忧。

外卖“绑架”茶饮店?配送费水涨船高

这份财报描绘了消费场景的线上化迁移。在奈雪的茶直营门店收入构成中,外卖订单的贡献已跃升为第一大来源,其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0.6%猛增至48.1%。与此相对,曾经作为主力的自提订单收入占比则从46.0%降至41.3%,而传统的门店订单萎缩至10.6%。

这一转变影响了该公司的成本结构。随着外卖业务量的激增,支付给第三方平台的配送服务费也水涨船高,报告期内该项开支达到2.01亿元,占总收益的比例从6.7%攀升至9.2%。对此,有投资者评论道:“外卖补贴会加速茶饮行业的格局分化,口味口感、经营效率的曝光次数被大幅度增加了。”这意味着,依赖线上流量的同时,也对奈雪的内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实现亏损大幅收窄,背后是公司在成本控制上取得的显著成效。最核心的变化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租金成本的优化。随着高租金或低坪效门店的关闭,与租赁相关的“使用权资产折旧”费用同比减少了8.819万元,其占总收益的比例也从9.2%大幅下降至6.7%。

二是减值损失的巨额减少。去年同期,奈雪的茶曾因门店效益不佳计提了高达1.01亿元的“物业及设备”减值亏损,以及2810万元的“使用权资产”减值亏损。而在2025年上半年,仅有2357万元的物业及设备减值亏损,无使用权资产减值。仅此一项,就为公司减少了超过1亿元的账面亏损,是利润表得以修复的关键因素。

此外,该公司的材料成本占总收益比也从36.7%优化至34.1%,不难看出供应链管理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正面影响。

现金为王还是增长乏力?

尽管处于调整期,奈雪的茶依然保持着健康的财务状况。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的现金、存款及大额存单总额高达27.93亿元人民币,现金流充裕。同时,资本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等关键健康指标均有所改善,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庞大的现金储备成了投资者讨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这是巨大的安全垫和投资价值所在,“现金及存款合计27.93亿元,银行贷款1亿元,市值只有25亿元,自己说买不买吧?”但另一部分投资者则对此表示怀疑,一位投资者尖锐地指出:“这奈雪印象中就没盈利过,市场又饱和,基本不存在增长点,买的人咋想的?”这种观点认为,充裕的现金若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增长和持续的盈利,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展望未来,管理层传递出谨慎的信号。该公司坦言,由于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将采取更审慎的业务拓展策略,并延长了部分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时间表。对于2025年下半年,管理层表示:“将持续优化存量门店,不断改进新的店型的门店模型,持续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健康产品”。同时,该公司将“依托数字化会员体系制定更精准的会员运营策略,帮助我们激活存量顾客并提升复购率,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制茶饮市场”。

部分市场观察者对此表示乐观,认为减亏趋势明显,全年有望扭亏为盈。但市场的疑虑同样存在。有评论认为奶茶行业流量至上,“奶茶店一旦失去流量,没法复活”,并对奈雪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存在感表示担忧。

奈雪的茶正以短期规模收缩,换取更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更健康的运营模型。市场的考验在于,完成此轮“固本培元”后,奈雪能否在保持盈利质量的同时,重新找到稳健的增长路径,并向市场证明其商业模式能够最终实现持续盈利。

编辑:杨子梦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