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转型阵痛:净利润大降三成,换帅能否带来持久拐点?| 大鱼财经
新黄河  10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杜林  

华熙生物(SSE:688363)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核心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大幅收缩,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原因。

但财报并非一片黯淡。在经历管理层“大换血”并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后,华熙生物第二季度的盈利能力已出现逆势增长的拐点。这表明,这场代价不菲的转型,或许已开始显现初步成效。

主动“踩刹车”:削减流量投放,护肤品业务承压

财报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华熙生物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滑35.38%。

业绩下滑的压力,主要源于占该公司总营收四成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该业务板块上半年收入9.12亿元,同比锐减33.97%。

管理层在报告中解释,这并非被动失速,而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踩刹车”。公司正推动品牌传播从过去依赖流量的“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型,大幅削减了以追求销售额为单一目的的营销投放。这一举措直接体现在财报上,便是销售费用同比下降了31.44%。

这场转型的决心,从公司高层的人事变动中可见一斑。报告期内,华熙生物董监高共有11人离任。公司于6月11日选举产生第三届董事会,并聘任了新一届高管。

自年初以来,华熙生物原首席科学家郭学平,以及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先后离任。

新的人事任命则明显强化了财务和供应链背景高管的权重:原财务总监汪卉获任董事、副总经理,负责供应链业务的相茂功获任副总经理。这一系列“大换血”,被外界解读为华熙生物正从过往的营销驱动,转向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和财务健康度的信号,与其“效益导向”的战略调整一脉相承。

二季度盈利回暖:原料稳盘、研发加码,但风险犹存

华熙生物的系列变革很快在季度业绩中得到反馈。数据显示,华熙生物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达到1.19亿元,同比增长了20.89%,这也是公司净利润率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回升。

在护肤品业务调整的同时,公司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原料业务作为压舱石,上半年收入6.26亿元,基本持平,其中国际市场销售占比过半,显示出强大的海外竞争力。医疗终端业务则面临行业“量增价跌”的挑战,收入同比下降9.44%,但其三类医疗器械的销售支数逆势增长了20%,注射用凝胶类产品毛利率依然维持在89.90%的高位。

尽管经营承压,华熙生物对研发的投入未减反增。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其背后是一支超过9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40%。高投入也带来了高产出,上半年公司取得了“润百颜·玻玻”等关键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为后续增长储备了动能。

但挑战依然严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账面仍有高达11.68亿元的存货,减值风险不容忽视。此外,公司利润对政府补助仍有一定依赖,上半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达4883.80万元,占利润总额的18.76%,未来若政策变动,将对业绩产生影响。

总体来看,华熙生物正处在一个刮骨疗毒的关键时期。上半年的业绩下滑是其主动转型的代价,而Q2的盈利拐点则为这场变革的最终成功增添了可能性。未来,公司能否在新的管理架构下,将研发优势真正转化为高质量的持续增长,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