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超市二十年变局:谁在退潮?谁是新王?| 大鱼财经
新黄河  7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杜林  

9月9日晚,苏宁易购发布公告,旗下12家原家乐福子公司以每家1元的价格被转让,其中包括济南和青岛公司。公告解释,这些公司均已关停业务且资不抵债。这则公告,意味着曾在济南经营17年的家乐福,彻底退出山东市场。

几乎在同一时间,完成“胖东来”式改造的永辉超市吸引了大量客流,结账队伍时常排得很长。而在市区东部,仓储会员巨头山姆会员商店的工地也已主体封顶,计划在2026年底前开业。

旧的在退场,新的在入局,留在场上的则在积极求变。历经二十余年发展,由传统大卖场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不同业态共同构成的,竞争更激烈的市场。

大卖场艰难转身

“济南最早的开架式购物,应该是1996年的银座商城地下一层超市。”一名老济南人回忆。但真正开启“大卖场”时代的,是2000年9月大润发在洪家楼开出的首店。其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品牌相继进入,与本土的银座、华联共同开启了济南大卖场的黄金十年。

“过去,超市毛利能轻松达到20%,”济南钰鑫超市管理公司负责人张福康拥有二十年超市咨询经验,在他印象中,当时的各类超市,“都非常好赚钱。”

但随着电商崛起,这种格局在2010年后发生变化。易初莲花、乐购、沃尔玛、家乐福等品牌相继撤出。潮水退去,留在济南市场上的主要是银座、华联、大润发和家家悦这四家区域巨头。

目前,银座以超过30家的门店数量在本地保持领先;家家悦在济南有20多家超市;华联有21家店;大润发则维持着8家门店的规模。尽管格局相对稳定,但它们普遍面临竞争对手增多、客流下滑的压力,不得不转型自救。这场压力并非济南独有。2025年上半年,全国12家上市商超企业总营收同比下滑13.2%,总净利润更是近乎腰斩。

作为本土零售企业,银座超市的“爆改”较早引发关注。走进2024年底完成改造的银座七里山生活超市,能直观感受到空间变得宽敞明亮:购物通道被拓宽,货架高度也降低了。官方数据显示,开业后两个月,该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12.13%。但近一年过去,“爆改”带来的新鲜感似乎在褪去。

家家悦的调改升级同时吸引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这家来自威海的区域龙头,转型路径最为多元。在其调改后的门店内,有的主打“海洋主题”,将威海海鲜10小时直送餐桌;有的则定位“品质生活提案者”,大幅提升进口商品比例,以服务中央商务区白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其“关店止血、调改增效”的业绩压力。其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虽因关停低效门店而下滑,但净利润却在提升。

济南本土品牌的华联超市,调整路径则更为精细。在其首家试点改造的伟东新都店,店内挂着“商品汰换4235支”的牌子。据了解,华联对滞销品进行了大规模清退,同时增设了“蔬菜产地直营区”和“食材代加工”服务。“最大的变化是商品更新鲜了,也方便了不少。”一位附近居民评价道。

大润发今年也对至少两家门店进行了体验式升级。记者在完成改造的大润发天桥店看到,店内通道被加宽,货架高度降低,空间感更显通透。生鲜区和果切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自有品牌也占据了更显眼的位置。与此同时,大润发也在探索“变小”,在小清河路开出了营业面积仅2300平方米的“中润发”,聚焦社区生鲜。

梳理这些本土巨头的转型路径发现,尽管具体做法不同,但调整的大方向却有共性。大家都不再执着于过去“大而全”的一站式购物模式,而是将经营重心向生鲜品类倾斜,并大力开发自有品牌。同时,改善线下门店的购物体验,也成为各家共同的选择。

“这些大店,不得不升级改造,不升级就会被时代淘汰,”张福康分析,“但体量太大不好调整,这也是它们共同的难题。”

社区生鲜“贴身肉搏”

当大型商超忙于转型之际,一场更为激烈的竞争,正在济南的各个社区与街角上演。争夺的主角,是深入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生鲜超市。

14日下午,新黄河记者在经二路一段不到500米的路段走访时看到,这里密集分布着3家生鲜超市、3家水果专营店。其中一个十字路口的四个角落,分布着4家生鲜水果超市,竞争态势非常直观。

“这太正常了”,在张福康看来,“这些生鲜店多数是‘第二代’模式——用低毛利的生鲜吸引顾客,同时售卖少部分百货。”记者注意到,这些生鲜超市价格战激烈,今天这家店香蕉卖1.99元/斤,明天隔壁就敢标1.68元。每家店店内都循环播放特价蔬菜水果信息。

竞争白热化之下,已有品牌开始寻求升级。2017年进入济南市场的大山超市,近期部分门店尝试增设烘焙区,开始自产面包、披萨等产品。这也就是生鲜超市的“第三代”模式:“第一代是传统烟酒副食店,第二代引入生鲜引流,当前主流仍是二代店;而第三代则是‘生鲜+现场加工’,相当于把厨房搬进超市。”目前,第三代生鲜超市正在逐渐被市民了解、接受。

与此同时,一批区域连锁品牌正快速崛起。在济南西部,海和超市表现活跃;向东,鑫杰超市已开出20多家门店。

繁荣之下,生鲜超市也面临极高淘汰率。“入门门槛很低,最低三五十万就能开一家,”张福康说,“但很多新手干不到一年就关门,能存活三四年以上,已经算得上成功。”

便利店遭遇折扣店“分羹”

如果说社区生鲜超市争夺的是家庭一日三餐的“菜篮子”,那么在城市另外一些街角巷口,一场关于“即时性消费”的战争同样激烈。遍布城市“毛细血管”的便利店行业,也正上演着一场格局重塑。

对比近一年的数据,各品牌发展态势显著分化。一年半之前,济南有100多家店的统一银座,被仲家汇接手后,目前只有20家与八点半合作的门店尚可稳定经营,另外三四十家仲家汇门店仍在自救。

本土头部品牌橙子便利的扩张势头迅猛,门店数量从一年半之前的245家增至超过330家。紧随其后的是以7-11和罗森为代表的日系品牌,7-11门店数已突破百家,达到104家;2023年才进入济南的罗森,门店数量扩充至29家。

来自青岛的友客和可好保持稳健发展。友客从约60多家增至86家,可好从约60多家增至67家,两家区域品牌继续在济南市场稳步扩张。

但并非所有玩家都能跟上扩张的步伐。部分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了战略收缩。倍全的门店数从约50家降至40家,而美宜佳则维持在20家以下,几乎没有增长。

“便利店现在并不好做,”张福康分析,“一方面写字楼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新兴零食量贩店直接切走了利润最高的零食品类,冲击巨大。”

数据显示,好想来在济南高峰时有超过200家门店,赵一鸣也有40多家门店,精准地从便利店手中抢走了高毛利的零食业务。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40.8亿元增长至1045.9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零售渠道之一。

但对整个零售业态而言,真正的变局或许并非来自同维度的对手。在便利店与折扣店竞争的同时,另一些“新物种”则在用完全不同的逻辑重塑市场。从盒马鲜生“餐饮+零售”的一体化体验,到“胖改”永辉对服务和人心的高度重视,再到山姆会员店即将带来的仓储会员制冲击,它们正在从更高维度定义超市的内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

这场“新旧之战”的结局尚不可知,但一个趋势是:济南的超市“江湖”已无统一的霸主,取而代之的,是在各自赛道上深耕细作的品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更精准地“拿捏”济南人,谁才能赢得未来。

【相关新闻】

济南“新型超市”调查:“新三剑客”谁俘获了年轻人的心?| 大鱼财经

济南超市“下半场”:付费会员卡能否重塑未来格局?| 大鱼财经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