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杜林

2025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近日揭晓,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这一轮由政策暖风与资本市场回暖共同推动的财富增长中,中国前一百大富豪的总财富实现显著跃升,增幅达三分之一,整体规模突破1.35万亿美元。
但总量的飙升掩盖了残酷的存量博弈。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今年进入百富榜的最低门槛已从去年的39亿美元抬高至46亿美元。这意味着,即便财富绝对值未减,如果跟不上整体增速,也难逃排名下滑的命运。
对比两年数据不难发现,曾经作为中国顶级财富支柱的传统地产和单一模式的互联网平台,影响力正持续减弱。而新增的财富,除了涌向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也在流向那些勇于“跨产业布局”的老牌企业家,以及在时代更迭中成功接棒、稳住阵脚的“企二代”。
平台经济褪色:内耗加剧下的财富收缩
过去十年被视为互联网平台高速扩张的黄金期,而2025年的榜单似乎为这一阶段画上了休止符。
上榜百名富豪总财富大涨33%的大环境下,那些主要依赖国内存量市场的平台型企业家,身家却不增反降。美团创始人王兴的排名从去年第16位大幅下滑至第55位,财富缩水42%,降至84亿美元。京东集团刘强东也从第42位退至第73位。
其背后逻辑不难理解: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平台之间不得不陷入零和博弈。持续的价格战不断挤压利润空间,昔日被视为“印钞机”的流量生意,如今已不再是创造巨额财富的可靠路径。
“卖铲人”崛起:底层技术支撑获得高溢价
与平台型企业的落寞形成反差的是,那些为前沿科技提供底层技术和关键部件的“隐形冠军”正迎来高光时刻。
除了因AI芯片热潮身家暴涨近三倍的寒武纪陈天石,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同样表现抢眼。以中际旭创的王伟修家族为例,作为AI数据中心关键部件——光模块的核心供应商,其排名从去年的第93位大幅跃升至第45位,财富从41.5亿美元猛增至90.5亿美元,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这一现象背后是新的财富逻辑: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清晰的“淘金热”中,无论最终哪家AI公司胜出,都离不开这些企业所提供的“铲子”。这种具备高度确定性的“硬科技”基础设施,正被资本市场赋予前所未有的高估值。
跨界者突围:雷军如何实现“再起飞”
在今年榜单中,小米集团雷军的表现尤为亮眼。他的个人财富从去年的199亿美元大幅增长至368亿美元,排名从第10位上升至第7位,涨幅高达85%。
在这一财富量级实现近乎翻倍的增长实属不易。雷军的成功,印证了在存量竞争时代,顶尖企业家突破天花板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小米汽车SU7的市场认可,不仅意味着雷军赢得了造车这场高风险战役,也标志着其事业版图从消费电子成功拓展至智能出行这一更广阔的赛道。
二代接棒答卷:守成之中见真章
在入围门槛大幅提升的今年,榜单上出现了8张新面孔,同时也见证了包括前首富王健林在内的一些老牌企业家跌出百强。在如此剧烈的洗牌中,“企二代”能否顺利接棒、守住家业显得尤为关键。
娃哈哈新任掌门人宗馥莉在接手企业的第一年,不仅实现了平稳过渡,也推动家族财富从去年的56亿美元增长至74亿美元,排名逆势微升至第62位。在市场环境充满挑战的背景下,能够稳住基本盘并实现超过30%的财富增长,显示出她对以“刚需”产品为核心的家族企业的驾驭能力。
新黄河记者综合对比2024与2025两年的榜单,中国顶级富豪的财富分布呈现出三大趋势。
集中度提高,前十名富豪所占财富比重进一步增加,而榜尾的入围门槛也从39亿美元提升至46亿美元。
新势力入场,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蜜雪冰城张氏兄弟等新面孔首次进入百富榜,显示出科技创新与消费品牌的全球化正开辟出新的造富通道。
行业格局变迁,传统互联网与房地产企业在榜单中的影响力持续减弱,而硬科技、高端制造、医药创新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品牌占据更主导地位,财富增长动能也更为强劲。
富豪财富的变动既与资本市场走势密不可分,也深刻反映了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跨界整合能力的影响。这份榜单不仅记录个人财富的涨落,也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在增长与结构转型背景下的一个窗口。
观察2025 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在总体财富增长的表面之下,财富创造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老牌富豪稳居前列,新生力量迅速崛起;跨界转型与代际接班成为财富增长的关键变量;而提供底层支撑的基础设施与硬科技领域,赢得了资本的持续青睐。
编辑:曹梦佳 校对:汤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