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场节目,迪丽热巴领舞的《天女散花》甫一亮相便惊艳全场。脱胎于神仙画刻本的复原妆造、飘逸的中国传统服饰,搭配 “天衣飞扬” 的舞姿,完美呈现 “满城风动” 的经典意境。网友纷纷截图留念,感叹 “这简直是仙女本仙”,# 迪丽热巴 神女下凡 ## 河南卫视太有审美了 #等词条相继登热搜。国庆中秋长假结束后,“天女散花现象” 仍持续发酵,核心议题聚焦于 “如何让文化 IP 具象化、生动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天女散花现象” 从哪里来?
“天女散花现象” 的起点,是河南广电与洛邑古城的深度合作。2021 年,河南广电 “中国节日” 团队首次将洛邑古城设为线下拍摄基地,复原灯盏摇曳的唐风街景、人群熙攘的民间集市,同时引入国家非遗 “火龙舞”,打造沉浸式拍摄场景,为 IP 线下落地埋下伏笔。
2021 年《中秋奇妙游》播出后,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节日” 系列的《神都相逢》《元夕之约》《胡俑奇妙夜》相继在洛邑古城置景拍摄。其中《胡俑奇妙夜》以 “胡俑活化” 为创意,让唐三彩胡俑在古城中 “舞动穿越”,既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推动洛邑古城 “汉服穿越体验地” 的认知初步形成。
五年来,“中国节日” 系列频频火爆出圈,河南广电与洛邑古城的合作也进入全面深化阶段。2025 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河南广电将 “中国节日” IP 中的 “洛神水赋” 文化意象与洛邑古城实景深度融合,实现线上节目与线下体验的双向赋能,推动洛邑古城从 “打卡地” 升级为 “文旅目的地”。
《牡丹奇妙游》团队以洛阳特色牡丹文化为突破口,结合水中洛神形象打造 “牡丹仙子”,构建 “文化展演 + IP 互动” 的体验体系 —— 用全息技术呈现《洛神赋图》《瑞鹤图》《百戏图》,设计 “牡丹仙君” NPC 巡游,而《天女散花》成为绝对爆点。演出中,舞者手持牡丹花瓣随音乐抛洒,漫天 “花雨” 如雪花纷飞,宛如仙境,既凸显洛阳牡丹的独特魅力,更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的古典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天女散花》已成为洛邑古城的 “标志性体验符号”,作为核心文旅产品极大拉动景区业务及周边消费;2025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南卫视还在南阳《医圣奇妙游》中再度呈现这一 IP。同时,“天女散花” 展演已在洛阳、开封等地景区蔓延,全国多地景区也纷纷引入同类线下体验,形成现象级传播。
“天女散花现象” 因何而火?
古往今来,“天女散花” 常现于文学作品,唐代顾云《华清词》便有 “散花天女侍香童,隔烟遥望见云水” 的诗句。这一节目能 “一飞封神”、风靡全国,核心可归结为两个字:好看。它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演绎中式浪漫,不再是孤立表演,而是构建 “天上 - 地面 - 建筑” 三维沉浸空间,背后是 “IP + 场景 + 生态” 模式的支撑,最终形成 “线上 IP 落地 - 线下场景升级 - 反哺线上内容” 的闭环,实现双向赋能。
“天女散花” 通过威亚技术与光影效果的巧妙结合,将 “天女散花” 的历史典故、中式美学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千年文学经典中的抽象意象具象化,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节目既还原了传统韵味,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传递出 “美育万物,善泽苍生” 的东方哲学,精准激发观众感官愉悦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共鸣。
为实现 “天女散花” 的极致浪漫,创作团队既动 “巧心思”,也下 “笨功夫”:表演时节无真牡丹可寻,且真花散落易造成污染与清理负担,遂选用可降解糯米纸制作 “花瓣”;为达成 “三秒飘落不翻折” 的视觉效果,从景区老总到普通员工、从导演到场务,全员利用空闲时间搓花瓣,用细节打磨让在地文化符号的表达更显真诚,化解景观美感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浪漫创意 + 务实考量 + 环保责任” 的结合,让 “天女散花” 的中国式浪漫更具感染力。游客纷纷主动参与搓花瓣,连小朋友都抢着尝试,形成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 —— 对游客而言,这是文化落地的 “双向奔赴”;对文化工作者而言,这印证了 “文化真正的生命力,藏在滚烫的人间烟火里”。
随着合作深入,洛邑古城围绕 “中国节日” IP 持续优化场景:打造灯狮画桥、香罗幔天等打卡点,兼顾传统文化氛围与汉服拍摄需求;复原唐代集市、非遗工坊,形成 “可游览、可体验、可拍摄” 的立体空间,这些场景又反哺河南广电后续节目创作。同时,河南广电依托洛邑古城的线下流量开发衍生价值,打造以 “牡丹仙君”“天女散花” 为核心的文创矩阵(涵盖雪糕、日用品),洛邑古城也从 “拍照 + 餐饮” 的单一业态,升级为 “沉浸式演出 + 汉服体验 + 文创消费 + 夜间经济” 的全链条业态,实现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的跨越。
“天女散花” 背后的文化现象
五年来,“中国节日” 系列的拍摄足迹遍布全国 20 余个省份,深度覆盖河南省内 18 个地市,依托优质文化内容输出,成功将 IP 影响力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传承是跨越时空的 “双向奔赴”,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从 “陈列品” 转化为 “生活美学”。从《唐宫夜宴》活化唐代乐舞,到《龙门金刚》再现石窟艺术,再到《胡俑奇妙夜》让唐三彩 “活” 于古城,“中国节日” 系列始终以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为内核,用年轻化叙事语态吸引受众,搭建起广电内容传播与文旅场景体验的核心连接,为文旅融合注入文化灵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河南广电避免 “重线上传播、轻线下体验”,始终将线下场景作为 IP 落地的关键支撑 —— 让游客与 NPC 互动、打卡节目同款场景,实现从 “观看节目” 到 “走进节目” 的体验升级,让文化 IP 扎根现实场景,而非停留在屏幕里的抽象符号。
在省内,河南广电联合信阳打造 “第 31 届信阳茶文化节”,以 “采茶体验 + 国潮演出” 的沉浸式设计,带动当地茶旅相关收入提升;携手南阳推出 “艾草奇妙游”,将端午艾草文化从传统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文旅项目,吸引周边游客专程参与。在省外,与海南五指山合作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奇遇・五指山》,将黎族文化与 “大圣” IP 深度融合,“五一” 首演即带动当地游客量显著增长;参与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宣传片制作,以 “中国节日” IP 为城市文旅形象赋能,进一步拓展 “广电 + 文旅” 的融合边界。
“天女散花” 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资源向文旅动能的转化,是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焕新。未来,若能持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定能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浪漫的无穷魅力与勃勃生机。
编辑:任晓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