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刊发林武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求是网  11小时前

2025年第13期《求是》杂志刊发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署名文章《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以下为文章全文: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林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至深的海洋情怀、恢弘的战略思维,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指出“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指示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奋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以理论清醒增强经略海洋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始终念兹在兹、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同年6月考察山东时提出,“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24年5月考察山东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切实把党中央经略海洋的重要部署,转化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实际行动。

经略海洋是山东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山东自古就与海洋经济有不解之缘。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被称为“海王之国”。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到建设国家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始终在经略海洋上奋勇突破、砥砺前行。特别是近年来,山东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1%,稳居全国第二位。可以说,山东历来都是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未来也必将向海图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经略海洋是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海洋形势正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加速向海洋布局,各国围绕海洋的竞争博弈不断加剧。从国内看,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新一轮蓝色经济加速兴起,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只有更好经略海洋,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蓝海、赢得竞争新优势,为“走在前、挑大梁”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2024年,山东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山东必须志存高远、逐梦深蓝、向海掘金,持续向海洋要生产力、求增长点,激活海洋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努力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经略海洋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实践路径。经过多年发展,山东海洋经济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已积厚成势。突出表现为:资源得天独厚,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区位条件优越,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地带,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优势明显,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科研人才集聚,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拥有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全国第一。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我们要更大力度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为海洋强国建设蹚出山东路径。

二、以务实行动提升海洋经济的发展质效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关键抓手。我们锚定这一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持续塑强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高标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走出一条“陆海统筹、科技引领、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开放合作、治理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

聚力产业强海,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总体呈现一产领先、二产带动、三产提质的发展态势。累计培育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的38%,全国沿海盐碱地首例“太空芦竹”在黄河三角洲种植成功。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实现海水直接电解产绿氢。2024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47.4%、64.3%、49.2%,“蓝鲸号”、“国信号”、“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打响“山东海工”品牌。海洋科研教育实现增加值1044.5亿元,跃居全国首位。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国际标准获批立项。

聚力科技兴海,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当今世界,海洋已成为高科技竞争的前沿领域,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发展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山东实施前沿颠覆性技术等五大创新行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取得丰硕成果。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签署部省市共建协议,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50%。

图为2025年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大众日报供图

聚力以港通海,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港口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棋眼”。山东整合优化沿海港口资源,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推动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形成整体联动效应。目前,山东拥有7个大港口,根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分别排名全球第4名、第6名、第11名。拥有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码头和邮轮码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13次刷新世界纪录,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日照港建成投用。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420万标箱、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聚力生态护海,推动海洋绿色可持续发展。只有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愿景照进现实。山东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建立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浒苔绿潮和互花米草生态灾害处置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

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新时代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找准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着力点,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东西联动,坚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全面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活力。

三、以改革创新推动海洋经济更上一层楼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山东在依海求新、向海图强、海陆联动上还有很大潜力,距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海洋强省建设目标还有差距,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阶段性要求,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方法路径,加大海洋经济发展力度,加快推动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战略性转变。

山东青岛崂山实验室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2024年8月2日拍摄的崂山实验室外景。崂山实验室供图

坚持陆海统筹,全省域、系统性推进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必须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治理、优势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陆海一体发展。统筹陆海区域联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持续抓好威海、青岛蓝谷、日照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建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推进海洋经济向内陆延伸。统筹陆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深水、绿色、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统筹港产城融合,积极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创新设施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坚持改革引路,全要素、市场化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必须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精准发力,最大限度激发海洋发展活力。健全海洋开发保护制度,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制度,确保如期完成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的任务。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海洋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对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新业态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海洋发展投入机制,加快完善涉海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探索创新蓝色债券、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引进和培育涉海风险投资,发展海洋领域耐心资本。

坚持扩大开放,宽领域、多层次拓展交流合作空间。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必须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多边海洋合作,加快提高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拓展海洋开放合作领域,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与共建国家、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推进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布局海洋领域跨境电商海外仓,培育离岸贸易、易货贸易等新业态。提升海洋开放平台效能,加快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高水平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加大对涉海合作项目推介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主动参与海洋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交流示范中心。

实干之要,重在落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强化组织领导,深化“海洋委+海洋办+海洋局”的海洋管理模式,建立集中统一的现代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科学统筹各类涉海资源,推动财政、金融、用地用海、数据等要素资源向海洋领域汇聚。强化队伍建设,组织开展集成式经略海洋业务培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经略海洋的能力水平。选拔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海懂海、善于经略海洋的干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海洋干部队伍。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讲好新时代山东海洋故事,在全社会营造“亲海、爱海、护海”的浓厚氛围。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