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钢铁、铝、铜、黄金为代表,山东构筑起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冶金产业链群体系,诞生了诸多链主企业和驰名品牌。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就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推动铝产业迈向高端。
铝,仅次于钢铁,是人类广泛应用的第二大金属。在中国,每三吨氧化铝就有一吨“山东炼”;每六块电解铝就有一块烙着“山东印”;每五段铝材就有一段刻着“山东造”。傲然崛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铝产业集群,山东以自主可控、向高端跃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世界铝工业不断向前。
探寻铝产业链的起点,铝土矿的获取堪称命脉。从世界版图上来看,几内亚供应了全球约一半铝土矿,然而,超过三分之一流向同一个坐标。
据记者介绍,这里是山东滨州套尔河港区,后方正在卸船的是来自几内亚的铝土矿,而记者正前方,就是魏桥创业集团的氧化铝厂区,每天有近20万吨几内亚铝土矿源源不断地直达国内工厂。
按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创业思路,山东与铝似乎毫无交集。当产业发展困于资源瓶颈时,中国方案与几内亚资源优势强强联合求得双赢。
博凯赢联盟首席代表Ismael Diakité介绍说:“中国有句俗语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先找到海上锚地,再找到河口,沿河去找矿、建设码头,开辟出‘采矿+陆地运输+河运+海运’的多式联运新模式。”
魏桥创业与合作伙伴投资12亿美元,修建125公里长的达圣铁路,直抵自营矿脉核心区。通过水铁联运、河海联运,跨越三大洋,让相隔11000海里的几内亚湾与渤海湾同频。
魏桥港口物流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主任于岳峰介绍说:“几内亚博凯港和我们套尔河港区一样,他们是一装,我们是一卸。每年4到10月是丰水期,要比枯水期每个航次多装载1500吨,就是要抢(卸)这条船。”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平义介绍说:“2015年几内亚铝土矿项目建成投产,当年运回100万吨铝土矿,到今年是整整10年,今年我们预计进口6000万吨,不仅保障了我们自身铝土需求,也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记者介绍,跨越万里而来的铝土,仅仅才来到了产业链起点上。在魏桥的工业熔炉里,它先化作氧化铝粉,再淬炼为电解铝,最终,在精密制造的魔法下,变身为一段段铝型材,也变身成为记者身边这辆车的减震塔、防撞梁等一系列零部件,完成从“论吨卖”到“按件卖”的价值跃迁。
延长山东铝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魏桥瞄准汽车轻量化市场。一般来讲,材料越硬越脆,越薄越脆,强度、韧性、服役性相互矛盾,然而汽车安全耐用却要求三者兼备。魏桥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车用变形铝合金超细亚晶”概念。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魏桥(苏州)轻量化研究院院长张海介绍说:“这个亚晶做到很细以后,达到了5-7个μ的时候,它的性能会有一个飞跃,强韧性和耐蚀性,或者说服役性同时提升。”
在山东,全球首次实现铝合金材料强度、韧性和服役性同步提高,满足汽车用铝严苛条件,以“魏桥铝”命名的7款铝合金新材料注册发布。
山东宏桥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程师韩星介绍说:“目前,这7款铝合金几乎囊括了车上面所用铝合金所有的零部件了,像转向节,多维度、多方向高频振动,承载力抗疲劳性要求很高,在综合性能比较高的产品上去应用。”
“好材料”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突破。在车间里,前副车架一体化压铸,铸造、热处理工艺反复改进,1.4米的超长跨度每个落点分毫不差,4毫米薄壁处扛住整车行驶时的反复冲击,“好材料”得以在制备技术和产业化上精准行走。
山东宏文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技术科负责人陈武介绍说:“冬天环境温度低的时候,我们的铸造铝液温度高一些,夏天环境温度高了,我们铝液温度可以降一降,库容温度、淬火温度,这都是我们专门设计的,这样来保证我们产品的尺寸一致性,6分钟一个件。”
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被做成全铝车身、车架、底盘等。作为老牌铝冶炼企业,魏桥轻装上阵,孵化出了一批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公司,进入大厂供应链。
山东宏桥轻量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卫东介绍说:“(客户有)极石汽车、领跑汽车、北汽新能源等,和铝相关的我们是可以涵盖得到,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方式,从设计到材料开发到产品开发,批量供应都是可以做到的。”
从铝矿到铝车全链路突破,上下游一体化闭环发展模式,助力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连续13年上榜世界500强,其董事长张波上榜2025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均为中国铝行业唯一。2024年山东铝行业实现营收5972.41亿元、利润525.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0%、55.58%。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介绍说:“把公司成一个材料制备企业慢慢转型为一个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新的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也降低了整个集团单位营收能耗意味着发展质量的提升。”
记者手记:从几内亚的红土到新能源汽车的蓝海,最源头的矿石开采与最前沿的材料研发编织成闭环。从“论吨卖”到“按件卖”,映照出山东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智慧突围,见证着山东制造的硬核实力。真正的破界者,永远在重新绘制产业的等高线。这也是山东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珍贵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