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火箭回收复用,烟台推动海上发射由“常态化”迈向“航班化”
新黄河  3天前 16:26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烟台海阳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烟台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烟台市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高君勃介绍,烟台市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全力构建园区、基金、创新平台等产业垂直生态,依托东方航天港招引产业项目3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联动高新区卫星研制应用、开发区空天海装备智造、龙口市航空航天材料等,构建起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高君勃介绍,近年来,烟台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大力培育商业航天产业,积极服务航天强国建设。抢抓机遇,塑强先发优势。2019年6月,以烟台海阳港为母港,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烟台市以发射为牵引,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目前已成功实现19次海上发射,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16颗完全“烟台制造”,实现星箭一体化发展新突破。集聚资源,强化核心能力。聚力提升“火箭、发射船、发射团队”等服务保障能力,自主研发我国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创新建设“水平+垂直”星箭对接厂房,建设李德仁院士工作站和东方航天港研究院,组建专业化保障队伍,具备了“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链式布局,完善产业生态。

“十五五”时期,商业航天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烟台市将聚焦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的新跨越。

聚力技术攻关,塑强海上发射新优势。一方面,开展液体火箭技术攻关。加快液体火箭总装测试、动力试车基地建设,支持东方空间等企业研制新型液体火箭,加快实现液体火箭海上首发。另一方面,开展火箭回收复用技术攻关。联合国内顶尖院所和企业组建攻关团队,全力降低发射成本,推动海上发射由“常态化”向“航班化”迈进。

发挥产业优势,构建航天制造全链条。一方面,提高火箭总装制造水平。推动固液体火箭总装厂房建设,以“生产、测试、发射”一体化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火箭核心部件企业落地,力争到2030年具备年产100发火箭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卫星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卫星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类、遥感类商业卫星整星及部组件研发制造,加快培育卫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能力。

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数据应用新生态。充分发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以龚健雅院士团队打造的“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智算中心为依托,持续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和商业价值,推动空天信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

同时,烟台将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综合采取招商引资、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对外合作,完善产业生态,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做强山东空天产业集群、服务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烟台力量。

编辑:陈彤彤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