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黄敏
10月17日—18日,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青岛举行。新黄河记者从会上获悉,面对行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能源转型的严峻形势,今年1—9月份,潍柴继续保持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6%,利润以及相关产品的销量和收入指标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如此逆势增长背后,得益于什么?对此,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表示,潍柴抓住了战略业务增长点,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大有可为”,新能源业务“欣欣向荣”,同时抓好国际市场,这些都成为潍柴持续增长的关键支撑。
据介绍,所谓“战略业务增长点”即大缸径发动机数据中心业务。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中心业务需要备用电源,这就需要发电机组。“重工集团和潍柴集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大缸径业务,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市场均实现可喜增长。”马常海表示,2023年最初这种数据中心用的大缸径发动机潍柴销量只有几十台,发展到2024年数量已达数百台,到了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实现大幅上升,有力支撑了传统业务的增长。
如今,全球装备制造行业已进入新能源时代。而潍柴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业务,除了电池外,电机控制器、电机都提前做了谋划布局,发展至今,结出“累累硕果”。今年3月,潍柴新能源产业园在烟台落地投产,具备年产能20GWh的电池PACK能力。“借助于这个优势,新能源板块‘三新’业务,同比实现122%的增幅。新能源业务可谓‘欣欣向荣’。”马常海说。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走出去”已成为很多企业重要的增长点,潍柴同样如此,国际化指数已达40.93%。“不管是重工集团还是潍柴集团,一直坚持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两条腿’走路。我们未来的增长点就在出口,这一点毋庸置疑。”马常海表示,潍柴在产品出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相关措施,制定针对性、多元化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在30%以上,达到历史新高,有力规避了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从2008年至今,潍柴海外并购了1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全部实现盈利,并保持稳健增长。
谈及这一现象,马常海表示,潍柴与海外子公司战略共赢的“密码”是坚持当地化投入与国产化落地深度协同,大力倡导“We are One”的文化。
对于海外并购企业的选择,潍柴坚持协同化。“遵循一个原则——一定是与主业有关系和主业相协同。与主业无关的业务一律不干。需要聚焦于国家战略、与产业密切相关、聚焦于技术瓶颈,只有满足这三点,才符合我们的并购标的,产业协同化是我们成功的主要所在。”马常海表示,所谓当地化,有两重含义——海外并购企业当地化,把潍柴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导入到当地,在当地加大投资,进行产能扩张;另一个当地化,则为海外企业在山东国产化落地,只有这样才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企业并购后,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十几年发展中,潍柴很少提兼并、重组、收购,而是讲战略合作,推进文化融合,大力倡导“We are One”的文化。“第一重意思是我们是一家人,第二重意思即‘我们是第一,永争第一’。只有文化上认可才能共赢发展,即同心化。不管是文化还是制度都达到高度的统一,才能实现海内外企业共生共融。”马常海说。
编辑:陈彤彤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