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斤鲜柿出一斤 “霜果” ,旋皮、晾晒、起霜……曹州耿饼8道古法工序藏匠心
新黄河  昨天 13:45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二叔,把这筐镜面柿再挑一遍,有虫眼的咱可不能用。”“知道啦,做耿饼就得讲究‘料真’,差一点都不行!”近日,在菏泽市鲁西新区丹阳街道的一处民居里,耿佰起正和家人围着满院金黄的柿子忙碌。随着霜降节气到来,连续几日的晴好天气,让这座承载着千年技艺的小院,再次飘起了曹州耿饼独有的清甜香气。

一筐柿子三代人,老手艺里藏“匠心”

耿佰起的家,楼顶棚箔上整齐晾晒着刚旋完皮的柿子,黄澄澄的果肉裹着一层薄润的汁水,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我打小就跟着父辈学做耿饼,从生产队时期的人工手摇旋皮,到现在自己改装的手电钻旋皮机,工具变了,但手艺的规矩没丢。”耿佰起介绍道,柿子得选个头匀称、糖分足的,四五斤鲜柿才能出一斤好耿饼,差一点口感就不对。

耿佰起的女儿耿晓燕左手扶柿、右手握机,随着“嗡嗡”的轻响,薄如蝉翼的柿皮顺着刀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一旁的竹筐里。“这旋皮的力道得拿捏准,皮太厚浪费果肉,太薄容易破,得练上小半年才能上手。”耿晓燕说,现在家里每天能加工两百多斤柿子,效率比父辈那时候提高了一倍,但“晾晒”这关键一步,依旧得靠天和耐心。

曹州耿饼的制作,藏着一套传承千年的“时间密码”。旋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15天里,这些柿子要在钢丝网上接受阳光与风的滋养,每天得翻晒3次,确保果肉均匀脱水;晾晒完成后,要将柿子“上堆”,让果肉里的糖分慢慢析出;随后的“过风”环节,每天都要拨开堆积的柿子通风,排出多余水分;最后一步“成形”,需用手将柿果轻轻捏成饼状,放入缸中自然起霜,等到白霜裹满饼身,这枚“霜果”才算真正完成。

“这个刚起霜的入口就化,凉甜还不涩。”耿佰起说,橙黄透明的果肉裹着细密的白霜,咬下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带着柿子特有的果香。如今,这样一枚凝聚匠心的耿饼,市场价已达七八十元一斤,即便如此,依旧供不应求。“每年霜降前后,都有老客户提前来订,有的是自己吃,有的是寄给外地的亲戚,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千年传说映古今,一枚耿饼成“贡品”

曹州耿饼的香甜,不仅藏着手艺的温度,更裹着一段跨越六百年的历史传说。据《曹州县志》记载,曹州耿饼因产于古曹州(今菏泽)城东耿庄而得名,以镜面柿为原料,早在明代就已驰名全国,成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而这“贡品”的由来,还与明成祖朱棣有关。

相传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黄河口展开激战。兵败后,朱棣带着残兵逃至一片柿林,当时正值九月,熟透的柿子落满地面,饥渴难耐的将士们靠喝柿汁、吃柿子才得以恢复体力。后来朱棣登基为帝,不忘“救命柿子”,派人到曹州耿庄索要柿子。可当时已近春季,无新鲜柿子可用,耿氏先人只好将储存的柿饼献给皇帝。

令人没想到的是,御厨用开水烫洗柿饼时,原本裹着白霜的柿饼竟变得水灵剔透,宛如新鲜柿子。朱棣尝后大喜,赞其“味胜鲜柿”,当即赐名“曹州耿饼”,并下旨让耿庄年年进贡。从此,这枚带着白霜的柿饼,便成了誉满神州的“宫廷珍品”。

而菏泽种植柿树的历史,远比这则传说更为悠久。据史书记载,当地种柿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柿树多分布在赵王河两岸。明朝时,以桂陵为中心的区域,柿树栽种近5万株,每到金秋,“柿林挂满金色果,柿叶泛红似火焰”,有“出城东进耿氏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盛况,“桂陵柿叶”更成为“曹州八大景”之一。

如今,在菏泽鲁西新区,仍能看到不少百年树龄的柿树。每到霜降前后,枝头挂满金黄的柿子,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耿饼的千年情缘。“现在政府很重视这门老手艺,还帮我们申报了非遗。”耿佰起说,作为菏泽市耿饼协会的负责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曹州耿饼的故事,让这门千年技艺传得更远。

非遗焕新正当时,甜香飘向千万家

“以前做耿饼,靠的是‘看天吃饭’,遇到连雨天,柿子就容易坏。现在我们建了烘干房,还请了农业专家指导,能更好地控制温度和湿度,品质更稳定了。”耿佰起说,近年来,当地政府不仅为耿饼制作户提供技术支持,还通过电商平台、文旅推介等方式,帮助耿饼拓宽销路。

如今,曹州耿饼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还成了菏泽文旅的“名片”。在当地的特产店里,包装精美的耿饼礼盒旁,总会摆放着印有“桂陵柿叶”美景和朱棣传说的宣传册;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不少游客会专程来到丹阳街道,体验旋柿皮、晒柿饼的乐趣,感受非遗的魅力。

“这耿饼里有我们菏泽人的乡愁,也有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耿佰起说,今年他计划加工五六千斤镜面柿,除了传统的耿饼,还打算开发耿饼蛋糕、耿饼果酱等新产品,让这枚千年“霜果”焕发出更多新滋味。

霜降已至,秋风渐凉。在菏泽鲁西新区的街巷里,曹州耿饼的甜香正随风飘散,这香气里,有老手艺的坚守,有千年历史的厚重,更有非遗在新时代里的蓬勃生机。一枚小小的耿饼,不仅承载着曹州的味道,更串联起过去与未来,让千年非遗在时光流转中,始终甜润人心。

剪辑:王瑶华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