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曹茜
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4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这4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前沿科技、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等领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实际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科技强省建设。来听听他们关于聚力科技攻关,勇于创新创造,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力量的鲜活故事。
瞄准“胶体与界面化学”,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从2003年到山东大学工作,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郝京诚的研究方向一直瞄准“胶体与界面化学”。
在郝京诚看来,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它的很多成果非常“亲民”,与生活联系密切。比如,怎么让石油开采更高效、怎么用凝胶技术处理污水,而在日用化工产品里,更是少不了它。
郝京诚说,20多年来,他主持过不少国家级重大项目,在胶体化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他人引用超过2万次。
但让他感到最开心的不是头衔、项目和论文,而是有些成果在实际生产中转化为生产力,比如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污水处理和化妆品应用中,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郝京诚表示,除了搞科研,他也特别喜欢教书。他是化学院师生口中的“郝老师”,也是一位好老师。“我一直给本科生教授《物理化学》课。说实话,这门课有点难,但看到学生们慢慢理解并爱上化学,我就特别有成就感。一上讲台,对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就忍不住激情澎湃。”郝京诚说,“这些年我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山大卓越教师奖等奖项,也是学校、同事和学生们对我的一点认可吧。”
平时除了泡实验室,郝京诚也经常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保持开放合作特别重要。我也常常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感受讲给年轻人听,鼓励他们更快成长,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做出成果。”他说。
郝京诚的生活很简单:教书、做实验、指导学生。如今,他指导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有50多位已经成了大学教授,还有一些成为企业骨干。“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每当有新的发现,看到学生成长,就觉得能为国家、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一切都值得。”郝京诚表示。
坚守“地质报国”初心使命,研发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矿产地质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调查评价与科研工作。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矿产资源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彭玉明说。
大学毕业后,彭玉明从一名野外技术员做起,始终坚守“地质报国”初心使命,坚持在地质实践中成长和创新,历任技术负责人、主任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和局总工程师。
他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和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勘察、济南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地下流场勘察研究以及全省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等100余项地质勘查与科研项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地质力量。
“特别是在致力于济南泉水保护研究中,我们精准刻画了济南单斜岩溶水系统,研发了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建立了泉域地下水数值模型和保泉供水管理模型,让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泉与城的和谐相融。”彭玉明表示。
工作以来,彭玉明个人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明专利7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两项。先后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共山东省委“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称号,团队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
追“光”的青年教授,致力于光合作用机理与高光效农业
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秦晓春,她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光合作用机理与高光效农业。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能量源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同时,它与粮食、能源和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说起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秦晓春如数家珍,“我们团队致力于揭示自然光合‘高效吸能、传能和转能’的奥秘,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为设计和改造作物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思路。”
秦晓春带领的团队以多种多样的光合生物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光合细菌与绿色植物的光反应中心与捕光天线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吸能、传能和转能的关系。
他们研究了从深海环境吸收远红光到吸收可见光,从水生到登陆、从登陆到适应的进化过程中,光合作用捕光机理的演变。基于这些研究,他们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植物捕光天线结构改造的探索,旨在拓宽作物光合捕光的波长范围,进而提升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与产量。
秦晓春还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植物》《自然通讯》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入选了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2年,秦晓春荣获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去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被评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及特聘专家,并荣获齐鲁巾帼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这些成就为我带来了巨大的鼓励。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高水平科技创新,为科技赋能高光效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秦晓春表示。
康复医疗专家,带领团队在运动功能恢复和重建领域全力攻关
山东蓓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旭,也是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脑机接口、功能性电刺激、数字化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孙明旭介绍,中枢神经损伤而导致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恢复和重建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难点和热点。他带领团队在运动功能恢复和重建领域全力攻关,研发了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高性能脑电采集装备等产品,项目通过神经电刺激来刺激神经,诱发肌肉收缩,直接控制瘫痪的肢体,从而建立一个电子“神经旁路”,帮助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重获四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
作为项目负责人,孙明旭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近20项,申请/授权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表SCI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约80篇。还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产学研合作促进奖、金桥奖、医学科技奖等奖励10余项。
“未来,我也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进一步攻关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域,对标国际前沿,依托国内产业链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秉承‘至真至善、精益求精’的原则促进尖端技术向产品落地转化,为康复医疗领域发展增砖添瓦。”孙明旭说。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