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托起百名学子求学梦!威海78岁环卫工奶奶拾荒助学累计捐款40余万元
新黄河  3天前 17:23

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凌晨四点的威海文登街头,寒气还没散,78岁的李玉坤已穿着洗得发白的橘红色工装,推上装满废品的三轮车。车斗里,塑料瓶、旧纸箱码得整整齐齐,这是她一天爱心基金的“来源”。车把上挂着一个小包,里面放着几十元钱,这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心意”。

从1990年当环卫工起,她把“脏乱街”扫成“样板街”,更用多年拾荒所得助学捐出40多万元,托起百名寒门学子的求学梦。如今,这位“裸捐奶奶”依旧没停下脚步,依然在奉献爱心的路上。

从“三点半到岗”到“样板街”

一个月磨秃两把扫帚

1990年1月,43岁的李玉坤成了文登环卫站的临时工。那时家里难:丈夫重病、母亲瘫痪、两个女儿还在上学,可她却主动挑了最棘手的步行街——商铺多、人流大,垃圾总扫不完。

“单位要求五点半到岗,我三点半就来,趁人少多扫几遍。”她回忆说,那时候手里的扫帚,一个月能磨秃两把,脚上的布鞋,半年能穿破10双,每天来回清扫20多趟,硬生生把满是油污、杂物的“问题街”,扫成了全区有名的卫生“示范街”,她带的班组还评上了“省巾帼文明岗”。

日子再苦,她也没耽误过一天工。2013年,常年扫街时凉饭凉水泡着吃,她患上了肠胃糜烂,肚子疼得吃不下饭,还硬撑着扫了三天,最后实在站不住才去医院做手术。休养了4个月,刚能下床,她又回到岗位:“我问我还能扫街吗,我说扫街累点不算啥,看着街道干净,心里就踏实。”2014年,单位体恤她的身体,安排她去看大门,上一天休三天,可她闲不住,值完班就推着三轮车捡废品,“能多攒点,就能多帮一个孩子”。如今35年过去,她从“年轻李姐”变成“李奶奶”,工资也涨到了一个月3000块,可那份认真的心从未变过。

从“捐被子”到“裸捐养老金”

她拾荒助学多年

李玉坤的爱心之路,始于1986年的一场“雪中送炭”。那年丈夫突患重病,巨额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是厂里报销费用、工友们凑钱、乡亲们送吃送穿,才帮她渡过难关。“大家帮我撑过最难的时候,我得用一辈子还这份情。”这份感恩,成了她行善的起点。

1998年丈夫去世,同年长江发洪水,李玉坤翻出给女儿准备的结婚被面和棉花,连夜缝了一床厚棉被,又拿出当月发的200元工资,一起送到了捐款点。“别人难的时候,咱不能不管。”从那以后,她的助学路就没停过:1999年,把2000元奖金和5年熬夜刻花边攒的1200元捐给“温暖工程”;“非典”时带女儿献血,再捐1300元;玉树地震救灾捐3200元,抗击疫情捐10400元;就连政府给的5万元养老金、社会资助的68500元,她一分没留,全捐给了贫困生。

为了多帮人,她把“省”字刻进了生活里。自己住的老房子没怎么装修,衣服穿到起球还在穿,顿顿都是馒头咸菜。夏天捡废品,蚊子咬得满腿包也舍不得买花露水。可对学生们,她却格外大方:给孩子寄学费时从不少一分,听说哪个孩子缺书本,立马去书店买好寄过去。“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俩闺女没念成书,不能让别的孩子再因为没钱断了念想。”说起这话时,她声音哽咽了。

一份善意传一辈子

不图回报只盼孩子好

“我一直以为资助我的是坐办公室的‘李伯伯’,没想到是扫大街的阿姨!”2010年4月,即将大学毕业的小康第一次见到李玉坤时当场红了眼。从2006年起,李玉坤通过“社会妈妈”活动资助小康,4年里书信不断,却从没提过自己的工作。那天看到李玉坤拿着扫帚在街头清扫,小康又震惊又愧疚,拉着她的手哭着说要报答,可李玉坤却笑着抹掉她的眼泪:“不用报答,你好好工作,为社会做事,比啥都强。”

这样的事情,在李玉坤的助学路上还有很多。2001年至今,她累计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如今不少孩子成了公务员、白领,有人成家后特意回来想接她养老,都被她婉拒了:“我自己能照顾自己,你们过好小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不仅如此,2014年她还和两个女儿商量,一起签了遗体捐献登记证书:“活着的时候帮人,走了也能再尽份力,值了。”

如今,78岁的李玉坤依旧没歇着:每天除了看门值班,还会绕着街道捡废品,把垃圾分类好卖给回收站。她告诉记者,这个月刚凑够1万元,准备捐给慈善机构帮助困难家庭,腿疼得没法上台阶,可一骑上三轮车就有了劲。

2023年,“李玉坤好人文化角”在社区设立,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不少人跟着她一起捡废品助学。“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帮下去。”夕阳下,她推着三轮车的身影慢慢拉长,橘红色的工装在余晖里,像一团温暖的火,照亮了更多人的路......

编辑:吕冰  校对:刘恬 杨荷放  剪辑:张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