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舟研学:以“学”为帆,拨开行业迷雾寻微光‌
新黄河  7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曲珈熠  

“来过很多次天文馆,这次收获最大。”这句来自家长的朴素评价,至今铭刻在小莫老师心中。

2024年3月,小莫老师与伙伴们踏上了研学创业之路。彼时,团队面临三重困境:毫无行业经验、项目属“非教育刚需”、研学乱象频遭曝光。前路似乎并不被看好。一年过去,团队在摸索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创业初期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小莫老师时常忆起,当初仅为三个报名的孩子奔波一整天的时光。

时:政策收紧,行业回归“学”之本‌

“只游不学”“价格虚高”“品质参差”——公众对研学的普遍质疑始终萦绕。小莫老师团队坚信,研学的核心在于“学”。他们将深度讲解作为课程基石,辅以学生提问和引导思考,构建完整的研学闭环。初期,团队曾尝试设计游戏互动丰富体验,但实践发现,绞尽脑汁的游戏设计,其吸引力与感染力有时竟不如轻松风趣地讲述一个延展小故事。

实践淬炼真知。一年耕耘,小莫团队以“学”为本的研学模式逐渐赢得家长认可。有家长甚至提出贯穿中国历史的课程需求,这更坚定了团队回归教育本质的信念——若仅为打发时间,家长何必为研学付费?

就在团队稳步成长之际,研学政策持续收紧,“出团难”成为多地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相比去年,市场挑战愈发严峻:市场监管部门叫停“擦边球”产品,“清北名校营”被明令禁止。

政策转向虽为行业规范发展带来曙光,却也给从业者带来诸多挑战。研学机构不仅要应对业务难题,更需在夹缝中探寻生存与发展空间。

在小莫老师看来,这种政策“倒逼”正促使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规范发展。合规资质正取代营销话术,成为机构存续的基石。从业者更期待政策能进一步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势:深耕“教与学”,触达瓶颈待突破‌

团队打造的研学品牌名为“远舟”,其名蕴含深意:源自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壮举。后世描绘此行的诗句有云:“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远”喻志向高远,“舟”承孔子“研学导师”之志,“远舟”之名由此诞生。

在小莫团队的理念中,研学的基因里深深刻着“教”与“学”。因此,他们乐见政策引导下的行业规范化。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困扰:如何让市场知晓“远舟”在真正用心做研学?这已成为众多优质机构共同面临的终极瓶颈。

一次客户沟通让小莫老师印象深刻。对方尖锐发问:“你们的优势是价格还是什么?”事后回想,小莫坦言,课程设计与活动讲解是团队核心工作,自诩讲解优势不免尴尬。但若认为“讲解都差不多”,或仅聚焦“价格优势”,恰恰折射出当前行业的尴尬处境。“如何有效说明自身价值?如何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这正是研学现阶段的核心瓶颈。”

局:坚守初心,为教育微光笃行不怠‌

“研学过程中常有一种奇妙体验,也易与家长产生共鸣。”“远舟”的另一位负责人刘老师说,“我们常会遇到其他团队或官方讲解,但无需担心。我们的讲解更深入、全面,注重与孩子互动,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植入他们脑海。”

有家长坦言,用心做内容的研学机构确实存在,但甄别成本过高——往往需亲身体验才能判断优劣。更有家长直言,许多“只接受孩子单飞”的研学线路,归来问及收获,孩子常答不上来,最终沦为家长群中“拍照打卡”的交差素材。

“我从小就有个教师梦,却未读师范,未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拥有新闻传播背景的小莫老师,曾在公关传播领域打拼十二年。“未曾想以这样的方式‘回归’梦想。每一次开课,我都倍感享受,从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研学市场广阔,需求庞大,但遇到真正契合的孩子和家长却非易事。“没关系,”小莫老师平和地说,“即便只有一个孩子因我而有所收获,这已是我的成就。我不求伟大,但若能见证研学教育带来一丝微光,我愿为这光亮,坚定前行。”

在喧嚣的市场中,小莫老师团队始终坚持让研学回归“学”的本质,告别“只游不学”。他们深信,学习与孩子的兴趣绝非对立,知识本身蕴藏着无穷魅力。

当消费者学会区分“打卡合影”与“认知成长”,当政策筛去急功近利的投机者,那些真正用心构建教学场景的机构,终将在专业比拼中脱颖而出。这场由政策与技术共同推动的行业进化,必将把“行走的课堂”锻造成值得托付的专业教育力量。

编辑:曹梦佳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