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韩涛
CCF YOCSEF济南学术委员会近期在济南大学第五学术报告厅举行“AI协同学习时代:教学评价该何去何从?”观点论坛。论坛围绕AI技术的兴起对教学评价带来哪些赋能与冲击、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应该更关注评价哪些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时代教学评价体系应如何构建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伊始,执行主席杨晓晖首先对论坛背景和CCF YOCSEF的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论坛同时邀请了济南大学王玲、山东财经大学崔超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林菲分别作了题为《AI对教学评价改革的赋能与冲击》《从预测到洞察:数据驱动的学生能力评价新范式》《变“堵”为“疏”:面向人机协同的未来教育评价体系重构》的报告。
在论坛思辨环节,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首先,在AI技术的兴起对教学评价带来哪些赋能与冲击方面,专家认为AI可能导致评价失真,但同时指出传统评价存在教师主观偏差与负担重的问题,AI有助于减少人为偏差、缓解负担。此外,AI可提供稳定评价标准,但也加剧评价复杂性,需转向过程性数据评价,推动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发展。其次,针对“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下应该更关注评价哪些能力”这一议题,与会专家一方面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优先性,认为应关注学生基于AI输出的独立思考与修改,以追溯其能力成长、思维演变和问题解决过程。同时指出,评价需区分专业与学历层次,并强调传统基础素养具有AI无法替代的根本价值。第三,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时代教学评价体系应如何构建”,专家认为应由教育专家作为主导,吸纳多方参与以确保公平性与多样性。重构体系需把握“变与不变”,其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思辨环节结束后,CCF YOCSEF济南AC主席田杰对本次观点论坛作了总结。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评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界和业界需共同秉持开放、审慎、创新的态度,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协调、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新型评价范式。
编辑:俞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