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博士黄莺: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
新黄河  3天前 13:38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7月1日电 (记者王立奎)近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新一批的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他们是千千万万残疾人自强奋进的缩影,是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进步的写照,他们也是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的奋斗者。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大家交流。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是参加见面会的代表之一。

黄莺来自宁夏,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两岁的一次高烧让她双目失明,6岁的时候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开始了寄宿求学的生活。初中毕业的时候,她的大多数盲人同学都选择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但她当时不甘心于人生只有这一个可能,所以选择去青岛盲校继续攻读普通高中。她介绍,早在1993年,青岛盲校就在中国残联和教育部的关怀下,拥有了全国首个全日制盲人高中部,在那里他们学的文化课知识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是一样的。但当时视障学生参加高考可选的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

转机出现在黄莺高二时,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2015年6月,黄莺以宁夏首位盲人高考生的身份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并最终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黄莺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没有盲文版教材、看不见板书、考核方式困难重重,但特别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无数温暖的人。每学期开学前,辅导员都会提前获取书单,把纸质版的教材邮寄到专门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让她用读屏软件来学习。考试的时候,学校也会专门为她准备电子版试卷,并且为她延长一定的考试时间。最困难的其实是高等数学课,因为读屏软件没有办法识别数学符号,所以她只能在志愿者学姐逐题口述讲解下来学习,她抄写了300页的盲文笔记,以97分的期末成绩为这门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连续三年,黄莺的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班级第一,并且成功保研。

黄莺认为,这一切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积极推进融合教育”,黄莺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也在当年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而且她也看到了全国有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增设了高中部,视障学生成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读研期间,黄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了,她会到各地宣讲,也会为盲人开展自主生活培训。同时,她也会用视频记录日常,许多网友的留言从“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见过盲人”变成了“我再也不占用盲道了”,还有一些车企在不断改进无人驾驶的无障碍技术,这些改变都让她感动而又欣喜。“除了看不见,什么都能做。”黄莺说,她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读研期间不仅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创办了“盲着看看”等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讲解自主生活培训知识,并且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以及励志故事。

现在的她,想要做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想尽自己所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盲人群体发声。黄莺说,“从2015年至今,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求学10年了。从‘特殊环境’走向‘残健融合’,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也亲历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对我们的善意托举。”

黄莺在见面会上说,其实经常会有人问她,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怎么样?她表示对眼睛治愈并无执念,看不见就像身高、年龄、体重一样,只是个人属性。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挫折,用优势视角看待,生命会大有不同。“看不见可能只是让我的生活方式和大家有所不同,但我们获得的快乐和价值是一样的。让我们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我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收获精彩。”

黄莺还表示,她觉得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确实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在上大学之前,她从来没有使用过盲杖,正是因为无障碍环境的不断完善,才给了她独立出行的勇气和底气。物理环境的无障碍,如盲道铺设、智能红绿灯声音提示、公交地铁无障碍服务等,为独立出行保驾护航;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同样重要,手机、电脑顺畅读屏以及软件无障碍设计,让她在学习中平等获取信息,实现梦想。

现在的黄莺是一名无障碍督导员。她希望城市建设在设计之初就能够邀请残疾人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希望有更多软件能够提高与读屏软件的兼容度,不断推进完善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也期待有更多的科技助残力量能够加入进来。

编辑:刘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