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代证”全国落地进入倒计时 “一张报告”如何持续便企利民?
央视新闻  8小时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推动“信用代证”举措在全国落地生效,各地方于2025年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效率。那么,什么是“信用代证”?代替的都是哪些“证”?在剩下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推广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何为“信用代证”?

什么是“信用代证”?信用代证是指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多个行政机关单独出具的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代替了哪些“证”?专项信用报告和普通信用报告有什么区别?厦门国信信用大数据创新研究院院长、正高级经济师曾光辉。“信用代证”就是一张报告代替了一大摞证明。

曾光辉比如说要上市,他需要各个部门提供这家企业没有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他以前是需要到各个部门去开证明,等于他要跑好多次。

什么报告可以代替各部门开具的这一摞证明呢?叫做专项信用报告。曾光辉说,和专项信用报告相对的是公共信用报告或行业信用报告。我们平时所开具的普通的信用报告都属于后者,那么,专项信用报告就更加具有指向性了。

曾光辉专项信用报告指的就是在全国层面推出的公共信用共享系统,就等于把全国的数据已经做了归集。通过这个平台,因为它底层已经把这些数据打通了,所以他一个专项信用报告就可以去替代这些证明。特别场景化,比如说像浙江,它根据信用主体的不同,推出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项报告,还有自然人的专项报告两个版本。山东省推出三个版本,根据应用场景不同,推出了普通版、行政管理专版和上市专版三个版本。

“信用代证”各地探索取得实效

“信用代证”的适用对象是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目前也有一部分城市面对自然人。围绕“信用代证”,各地也在进行不同的探索。“信用中国(河南)”网站“专项信用报告”专栏可以提供专项信用报告免费一键查询、下载、核验等功能。经营主体可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勾选领域,一键免费查询下载报告。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处长田学艺告诉记者,今年4月,河南省又新增了密码管理、档案、地震3个“专项信用报告”实施领域,在原来的44个领域的基础上增至47个。

田学艺:应用的场景主要包括5大类,第一是(企业)上市、再融资、债券发行这些融资领域;第二是行政管理,包括行政审批这些业务;第三个领域包括政策申请、优惠政策的享受政策申请领域。四是审计、公共资源交易、政府采购、尽职调查这些商务领域。第五个是评先评优等一些适用领域。

“信用中国”网站使用情况如何呢?田学艺说,截至今年4月20日,市场主体专项信用报告服务系统累计出具专项信用报告6300余份,代替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16.2万份。

来看全国,目前,我国构建了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现主体100%赋码转码;编制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归集各类信用数据达802亿条;搭建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联通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的每日查询量已经超过了2亿次。可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建起来了,也实实在在用起来了。

曾光辉:一人一码,一个主体一码。这些码背后都有哪些信息呢?一个就是他的身份识别信息,基础信息,还有就是行政管理信息。行政管理比如说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四大类的这种行政管理的这种信息。还有就是诚实守信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他一些荣誉、资质这些,你比如说做一些公益,慈善。还有就是那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还有经营异常信息,比如说你这个企业失联了,或者是没有经营,或者你没有报年报,这些经营异常的信息也有。每一个报告,都会有一个统一的文件编号和报告核验码,会打上“信用中国”的水印。

“信用代证”全国落地进入倒计时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表示,各地方于2025年9月底前全面开展“信用代证”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定期对实施进度、实施效果开展跟踪评估。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家层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超:加快编制专用信用报告、证明事项清单等国家标准规范,推进专用信用报告跨区域互认互用,推动各地方拓展应用场景和适用领域,实现“应替尽替”。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随着“信用代证”全面落地,不仅将进一步便民利企,同时,对于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改善营商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曾光辉:这种专项信用报告的跨省跨区域的这种互认,就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促进数据的要素流通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互通,打了很好的基础。信用代证的推行,它构建了更好的场景,让企业获益,让老百姓获益。也有利于营造全社会这种“知信守信、用信爱信”的社会氛围,让信用红利和市场活力更加充分地去释放。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