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十四五’期间,我国因时因势出台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说,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注重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十四五’期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这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晓萍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出台政策文件,拓宽就业渠道,稳定青年就业局势。同时,农民工就业增收之路越走越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强化全方位就业服务方面,建成近9000家零工市场,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持续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每年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近亿次。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方面,“十四五”时期,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000亿元,年均新增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十四五”期间,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王晓萍介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创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8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2亿、2.46亿和3.02亿人。
一张“小卡片”,服务“大民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目前社保卡持卡人数已达13.9亿人。社保卡承载了越来越多民生服务,如通过社保卡发放养老金、持卡在本地和跨省异地就医购药等。
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展。王晓萍介绍,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基金保持当期收大于支的态势,截至8月底累计结余9.81万亿元。中央财政补助金额持续增加,2024年中央财政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达到7300多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同时,稳妥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稳步实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截至8月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3.22万亿元,中央层面划转充实社保基金的国有资本及现金收益2.26万亿元。
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稳妥有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王晓萍说,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提高技能是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据介绍,“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行“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开展技能人才表彰激励,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包含超4200万人次的企业职工、超3100万人次的农民工;累计有4400多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000多人次获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职业也随之形成和发展。“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新职业国家标准的开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颜清辉说,同时将新职业作为培训的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因岗因人开展精准培训。
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我国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监察执法等机制,研究制定专门规章首次明确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全链条监管、超常规举措强化欠薪治理。“十四五”以来,公布和处置重大欠薪违法行为1万多件,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超过1.4万件,恶意欠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权益保障受到各方关注。“我们制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出台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专项权益保障政策,明确企业的劳动保护责任,健全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等基本权益保障制度。”李忠说。
此外,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职业伤害等劳动纠纷开展一站式联合调解服务。目前,各地已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2300余家,累计调解相关纠纷3万多件。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王晓萍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积极谋划和推动“十五五”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