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在温向红看来,监狱民警是一份平凡又不简单的工作,只有不厌其烦地去做,才能真正不简单。
1990年警校毕业后,21岁的温向红来到江西省女子监狱工作,从监狱包组民警到副监狱长,她始终坚守在教育改造女子罪犯一线。她坚持因人施教、一人一策,是很多罪犯心里的光;从查阅罪犯资料、唠家常中了解罪犯心理,从用心用情中探索教育改造最优解,学习实践中她是新民警“传帮带”的榜样力量;从隐患排查到风险防控她都能一一应对,她是同事眼中“行走的监狱执法实务手册”。细致、干练、朝气、正直,在同事的描述中,温向红身上有很多标签,她自己评价自己只是热爱这份工作。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受访者供图
温向红说,要让罪犯感受到法律的严厉,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思想交锋战。看到罪犯改造教育好后,踏实回归家庭的那一刻,会让她觉得幸福和欣慰。
身患罕见病后,她依然用热情和乐观回馈生活和工作。无论是面对日常还是面对变化,抑或是面对疾病,温向红统一用了“接纳”这个词,这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工作态度。温向红目前任江西省温圳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一级高级警长,9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温向红同志奖章证书颁授仪式。日前,新黄河记者在江西南昌专访了温向红。
带光的人
刘慧(化名)因家庭矛盾故意杀人被判无期徒刑,刚进入江西省女子监狱时她仅20岁左右,“个性强,冷冰冰的,跟同监室的其他人员关系不融洽,对人有提防心理,跟民警谈话时也时常保持沉默。”这样的表现让温向红对她格外关注。一次清监时,民警在刘慧的床板中间发现了一张字条,“像我这样活还有什么意思?新的一年,我想有新的开始。”字条上的这行字让温向红隐隐感觉刘慧不对劲。
“这样的情形比较棘手,因为罪犯不愿袒露心迹。”温向红告诉新黄河记者,接下来一段时间,他们密切观察着刘慧的一举一动。“除了基本的防范措施,我们也在试图找寻有没有让她心里有所牵绊的事和人。”
通过了解走访,温向红得知刘慧曾与她的哥哥关系不错,很快在监狱的安排下,哥哥前来探视刘慧,还聊了聊家里的情况。这次特别的安排让刘慧有了少许变化,“因为不经意间,我们看到了她有了一点点笑容。”温向红知道这个切入点找对了,很快到了春节,监狱特批再次安排她的哥哥带着小侄女前来探视,“看到小侄女天真无邪的样子,刘慧很激动也很开心,此后她对于民警的教育也渐渐不再抵触。”
与罪犯谈话的温向红。受访者供图
后来一次谈话中,刘慧向温向红袒露了心声,刚来监狱的那段时间,她特别想自杀,觉得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没了,“她告诉我,以前不承认想死,现在承认了。”正是这些帮教激起了她活下去的希望,让她相信了民警,温向红也成了刘慧人生至暗时刻里的那束光。
温向红介绍,一直以来,监狱都会邀请罪犯家属进监配合帮教工作,成效显著。
“如果始终把罪犯放在对立面,不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诉求,不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很难去转变他们。”温向红认为,监狱工作要用心用情,要想很多的办法。
另一个案例中,同样能折射温向红的工作方法。一罪犯因为家暴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入狱时孩子还不满3岁,入狱期间婆家一直阻拦孩子探视,多次上门沟通依然无果。温向红没有放弃,依然尽力协调,终于在孩子7岁的时候探视了这名罪犯。温向红至今记得那天的场景,这名罪犯哭了很久。如今,这名罪犯已经刑满出狱,工作和生活都在朝着更为阳光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一些刚刚进入监狱的罪犯,比较恐惧,他们只感受到了法律的严厉,还没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对民警的管理和教育比较抗拒。”温向红解释,“要让罪犯认识到,我们不仅是监管他们的,更是来帮助他们的。”
“我们的工作是要教育、改造、挽救这些罪犯,矫正他们过去的恶习,养成良性的行为,然后学会一技之长,重新回归社会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温向红总结,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是多年来的实践和摸索,自己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润物无声
事先做功课是温向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做法。“每名罪犯都有一份档案资料,我都会详细查阅,比如大概多少岁,哪里人,什么文化程度,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家里人情况,社会关系等都要了解。”谈话的过程当中,这些功课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更成为突破心理防线的突破口。
温向红介绍,曾有一名罪犯进入监狱后,一直都没有会见、汇款,也没有亲情电话,突然有一次监狱会见室通知,有人来会见她。这引起了温向红的注意,因为翻看资料时,她记得这名罪犯的档案里无任何亲属会见信息,且丈夫负案在逃。
温向红开始不动声色地布控,一边安排民警谈话周旋,一边核查确认相关信息,确认会见人为罪犯丈夫后,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将其抓获。这次事件让温向红第一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位监狱民警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她说:温向红细心的工作风格对自己触动很大,也让自己的工作方法改进了。
在女子监狱工作时的温向红。受访者供图
随着工作年限加长,温向红意识到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过,她说自己是一个适应性比较强的人,还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温向红回忆,1991年至1993年左右,因为实践经验还比较少,时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这也促使她希望找更多机会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的理念也带给她冲击和帮助。她曾在江苏某监狱看到其设置的“晴雨表”制度,用于罪犯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等,后来温向红把这个制度借鉴利用,实践后发现确实非常有用,特别是对不善于言辞表达的罪犯,能够有效且及时掌握他们的心情变化。如今,这项制度也不断升级完善,并衍生出情绪脸谱等多种新方式。
“犯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他们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也都不同。”温向红认为,面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一定要因人施教、一人一策,这是关键。
一位徐姓民警是温向红刚入警时的带队师父,她回忆,“第一天参加工作,就看到我师父跟一名罪犯谈了四五个小时,因为这个人欺骗性比较强,甚至还有一定煽动性,过几天又找他谈了四五个小时,再过几天又谈四五个小时。”
作为徒弟的温向红一直陪着师父,“我当时特别纳闷,谈这么长的时间,感觉这个罪犯转变并不大,意义在哪里呢?师父回答我,虽然跟预期有很大差距,但哪怕他能听进去一两句话甚至半句话,这次谈话就是成功的,也为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彼时,温向红并不能完全理解师父的做法,直到后来工作了多年,她才渐渐懂得了师父的用心之处。“做一个罪犯的工作,不是说一朝一夕的,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监狱民警要接纳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属于职业道德。”至于结果,温向红认为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得听罪犯说,不仅能作为他们倾诉的出口,也是监狱中最为需要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
2018年前后,温向红突然接到刑满释放人员陈向荣(化名)的电话,“电话中她显得很激动、很开心,感觉她要是跳跃的那种。”原来,陈向荣利用在监狱学到的法律知识化解了一场纠纷。
陈向荣说自己托了好多人才要到温向红的电话,就是希望说说自己化解纠纷的事,电话里她还聊了聊出狱后的生活和工作,“我当时也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因为从来没有奢望被帮助的人能再帮助别人,仅仅只是希望他们能自食其力,不再对社会有危害性就可以。”那一刻,温向红再一次看到了这份职业的伟大性。
温向红说,当看到罪犯改造教育好后,踏实回归家庭的那一刻,觉得挺幸福、挺欣慰。
向红而生
几年前,温向红突然感觉双手和脖子的皮肤开始发硬,当时的她并未在意,直到后来皮肤发冷、变肿。在丈夫的陪同下温向红四处求医,最终确诊是“硬皮症”,这是一种至今还无法根治的罕见病。这种病,怕冷不能吹空调,甚至开冰箱都要戴上手套,前期皮肤会变硬,如控制不好可能会破坏免疫系统危及生命,需要终身服药。
谈及病情,温向红笑称自己“不小心中奖了”,但其实确诊当天温向红也没睡踏实,搜了各种百科了解这种病,她说自己很乐观,第二天就接纳了这病,“往好处想,毕竟是个慢性病。”通过这几年的治疗和药物控制,这个罕见病并未给温向红带来太多改变,她依然坚守在教育改造一线。
直到2023年8月,因为考虑到身体状况等原因,温向红从省女子监狱调任温圳监狱,担任党委副书记、政委,主要负责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起点,她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工作热情。
新工作岗位上的温向红。受访者供图
温向红说自己很理解刚刚工作的监狱民警的迷茫和困惑。遇到罪犯对抗、无理的时候,常常觉得很无力、无奈。她认为这样的经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但要不断想办法,找突破点,让罪犯接纳自己,同时也要接纳自己遇到的这些问题。
监狱民警陈秀(化名)在2007年进入女子监狱就跟随温向红,2023年,温向红调任温圳监狱时,她清楚记得温向红给自己的嘱托,“不要患得患失,踏踏实实工作,把自己交给工作。”
“一直以来,外界对我们的工作鲜有了解,我们不像其他警察一样,要真刀实枪跟犯罪分子搏斗,我们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锋。”温向红介绍,在监狱工作之前,总有人觉得穿这身制服跟公安民警一样的,很神采飞扬。但真正进入监狱工作以后,有些年轻民警就变得不适应,心理落差很大,这里工作环境比较单一,工作内容琐碎,时间长、压力大,很多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变的,甚至很多民警是一辈子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她时常会跟他们说,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工作中找到乐趣,通过增加兴趣去爱上这份工作。兴趣和成就感是温向红总结出来的工作密钥。“转变一个人多不容易,而坚持中却能做到,这是多大的成就感。”
“不要觉得有挫败感,改变一个人本身就很难,这么几招,短短几个月、几年就改变,是做不到的,要接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有的罪犯还有反复性,长时间的跟踪问效尤为重要。前辈师父的教导是言传身教,经验之外更多还需要实践中亲身体会。温向红坦言,“一开始自己也是跌跌撞撞。”
温向红的父亲曾是监狱系统子弟学校的教师,“警察”对她来说并不陌生,“穿着制服,很神气的样子”成了温向红儿时对这个职业的最初印象。1983年,鄱阳湖湖区遭遇特大洪水,14岁的温向红亲眼看见这些平时看起来很神气的警察们全都冲到了一线,他们用手挑肩扛的方式堵拦洪水。
多年后,温向红依然会想起那些抗洪抢险的警察们,“场景很震撼,对自己触动很大”,温向红说:自己看到了这身制服背后的职业荣誉感和意义,“平日里那些那么亲近的人,那一刻感受到了他们伟大的一面。”高考时,温向红选择了警校,1990年毕业后她来到江西省女子监狱工作,从小耳濡目染的情节,在此刻正式生根发芽。
“想过一直在监狱教育改造一线吗?”新黄河记者问道。
温向红没有犹豫,笃定地说:“想过。”
她解释,自己此前有过这样的打算,但干警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自己依然会一如既往干好工作,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简单。随后,她补充道:“父亲说,给我取名‘向红’,就是希望我向红而生。一项工作只有找到了兴趣,才会热爱,才能够干好。”
编辑:陈彤彤 校对:汤琪